方听来的。
为了上进走点捷径可以理解,抄作业都不会抄,要是不给面子的话,永不录用也是正常的。
“桓阶?阁下便是桓伯绪?”当有个士子把答卷送上来,孙暠看了眼名字,当即起身。
长沙临湘人,孙坚举的孝廉,被朝廷任命为尚书郎。
可惜的是,他没有投入孙坚麾下,自然的,也不算孙坚旧部。
“哈哈,说起来,当初使君也在场。”桓阶一愣,随即笑道。
孙暠闻言,倒是想起来。
当时自己就孙家产业的事情,向孙坚汇报。
到衙门的时候,正好遇到孙坚要举桓阶为孝廉。
要说,两人是见过面的。到底过了五年,有些陌生而已。
“伯绪,你若来何必参加对策,直接过来找我就是了!慢着,你怎么会在这里?”孙暠有些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前面说过的,他还做不到荣辱不惊,喜怒无常。
“使君既然喜欢对策选士,桓某也当遵守规矩。”桓阶回道。
“行,这可是你说的!”孙暠笑了笑,坐下来查看桓阶的这份答卷。
只能说很好,阐述各行也之间的配合与朝廷的关系,唯独是商贾,桓阶认为不应该鼓励,也不应该打压,应该规范。
除非,把天下商贾都收归己有。
类似盐铁专营的概念?
孙暠点了点头,理论不错,难得卷面整洁,没有过多赘言。
这是个干实务的料,记得没错的话,历史上他在曹魏那边可是当过尚书令的。
东汉末年,先帝提升了尚书台的职权,让它什么都能管,相当于得到一部分三公的权力。
换个角度来说,只要尚书台不乱,那么三公换来换去也不影响什么。
难怪敢把三公拿出去卖,还顺便有点天灾人祸就就革职。
一方面不心痛,反正钱也收了;一方面也是恶心这些儒家门徒:看,这是你们说的天人感应。
曹魏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强,这意味着尚书令几乎相当于三公,甚至比三公还要重要。
“稍微屈才一些,过来州府当个书佐如何?”孙暠提议,文书工作方面,他一直缺人。
“愿效犬马之劳!”桓阶回道,孙坚对他有举荐之恩,也可以看做他是孙氏的门生故吏。ωωw.
孙暠这边发展不错,他也乐于过来效力。
“对了,伯绪是怎么来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