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内要处理的文书呢?”有郎官询问。
“那会打上加急的印鉴,直接送到陛下手里。”上官回道,“最好快点,别让陛下等急了!”
普通的文书工作,简单而枯燥。诸葛亮觉得还不如到地方当个县令,甚至县丞都不错。
随即想到孙暠,他那么看重自己,那么让自己过来,必然有深意。
一个上午,简单归类的文书进行初步审验,然后送到尚书令那边第一次处理,原本一人高的文书留下大概三分之一,这是尚书台内部就能处理的文书。
说穿了都是些鸡皮蒜毛,互相扯皮的事情。处理起来不仅耗费精力,且没什么成果。
自然,这些事情就落在尚书令,及其副官的头上。
剩下三分之二的文书,归类完毕后,送到三公那边进行批阅。
最终到了未时前后,送到孙暠的御案上进行最终的批复,用印完毕后,就立刻生效。
看了一圈下来,诸葛亮大概明白了,虽然根据紧急程度进行分类,实则所有的文书,还是今天内就全部送到孙暠那边。
本来还奇怪,这文书放着放着,不紧急的变成紧急了怎么办。
原来只是把最重要的分出来,优先进行解决,免得混在一起,不小心错过最佳处理时间。
理论上,各地汇聚起来的文书,就算留下三分之一在尚书台这边,那还剩下不少。
三公有衙门,有属官,把分到手里的文书看完不难,可陛下最后还得再过目一次,怕是没那么快……
“都别磨蹭,过来拿文书,陛下批复完毕了!”结果到酉时的时候,批复好的文书已经全部送回尚书台,诸葛亮当即被吓到。
那么快就批阅完,这样真的没问题吗?
连忙拿起一份,一目十行一扫而过,有三公衙门的初步裁定,然后才是陛下的批复和用印。
三公衙门的确很用心在批阅,而陛下更认真!三公没发现的地方,陛下都有注明。
“我们的陛下很厉害吧?”有官员来到诸葛亮身边,“这还是改革后的情况,以前那么多文书,基本都直接送到陛下那边,分类和批阅基本都由陛下进行,再发放到三公衙门进行处理。”
诸葛亮闻言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大概明白孙暠为什么把他放到这里。
要跟得上他的步伐,首先这文书处理的速度,得先想办法提升起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