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再见了,1850!(三)(8 / 13)

925年。

海森堡、玻恩等人在研究氦原子能谱时,他们将能级跃迁过程与矩阵联系起来,发明了矩阵力学。

至于如何把波的形式纳入其中,就只好求助于傅里叶分解。

同年晚些时候。

薛定谔从波动性出发,受到经典力学中哈密顿-雅克比方程的启发,写出了薛定谔方程ψ。

薛定谔方程的有趣之处在于,从看似连续的外表下,竟然可以解出离散的能谱。

比起矩阵力学。

薛定谔方程这种微分方程形式,更为当时的物理学家所熟悉。

而且与传统理论力学中的各类方程联系也更直接,于是便成了公认的通往量子理论殿堂的大门。

在量子理论演化的过程中,物理学家曾经数次尝试从不同角度搭建从经典理论通向量子理论的道路。

这些工作被统称为“量子化”。

可虽然在整个量子理论体系中,薛定谔方程的地位至关重要,但它的物理意义嘛......

却依旧是个谜。

薛定谔本人曾经错误地以为那是某种荷的密度,但很快便发现这与实验事实无法调和。

玻恩在苦思几个月之后提出来另一个看法:

方程所刻画的,其实是一种概率。

薛定谔方程ψ的变式代表粒子被测量时塌缩到状态ψ的概率。

自那时起,一场长达近百年的论战便拉开帷幕。

其中历经多番波折,例如EPR思想实验等等,至今仍迷雾重重,悬而未决。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

截止到目前,所有已知的定律里,没有一条能够说明波函数究竟是怎么坍缩的。

这个坍缩是一种绝对的随机,在拥有确定性的数学计算中是不存在这种随机的。

所以坍缩必定是由一个数学之外的东西来触发。

比如女生化妆前后的对比。

这就是一种“波函数坍缩”的表现。

人由健康到生病。

也是一种“波函数坍缩”的表现。

两个人由陌生人到恋人。

还是一种“波函数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