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四章 奖励杨瑞两个老师(2 / 4)

作,几乎跟自己如出一辙。

这**,绝对亲孙子。

杨广心情大好,朝孙子笑道:

“可有读书?”

“没有,”杨瑞老实道,肯定没有啊,他今年才刚刚能把话讲利索,至今为止,认识的字不超过二十个。

杨广微笑点头,他觉得皇家的孩子,是需要早教的,三岁正合适,于是他给杨瑞找了两个老师。

一个是国子监祭酒韦澄,一个是司隶台大夫薛道衡。

杨广心里也知道,谁是有真才学的,所以这两个老师,都是大隋拔尖的大学者。

薛道衡,杨广本意是想弄死的,但是御史台给他的奏报中说,薛道衡自从返京之后,为人处世非常的低调,几乎和朝臣没有任何交集,除了秦王杨铭。

薛道衡的女儿薛池,经常来返于秦王府,好像跟自己的儿子还是幼时的玩伴,冲着杨铭的面子,杨广对薛道衡的杀心,暂时被压制下来。

杨瑞本来还能好好的耍几年,结果一入宫,就进入了苦逼的学习生涯。

杨坚不重视儿女的教育,但是杨广特别重视,因为他有意提升儒家的地位,儒家的正统在南方,其实也是提升南方氏族的地位。

“你阿娘近来可好?”萧皇后微笑问道。

杨瑞摇了摇头:“不知道,阿娘现在不与我一起住了。”

他这是说瞎话,杨茵绛教给他的,他们母子一切照旧,平时还在一个被窝里睡,但是杨茵绛猜到,父皇母后肯定会有此询问,所以费了一番苦心,教导儿子该怎么回话。

大众的观念里,似乎不该教导小孩说假话,但事实上在大隋的门阀当中,从假话,几乎是必修课。

这就是阶级差异。

儒家的所有学说,都是在教导人,但真正的既得利益者,则会从中看出更深一层的含义,所以学问在他们眼里,是为人所用的工具。

读书再好,并不能让你跨越阶级,只有将儒家的那一套彻底搞明白,才可以。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产阶级一直在苦心钻研《厚黑学》,《曾国藩家书》以及《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他们想改变命运。

韦澄和薛道衡,只是杨瑞学问上的导师,而杨瑞真正的人生导师,是杨广和杨铭。

国子监,是大隋的最高学府,能在里面读书的,家里至少都得有一个候。

事实上,出身候府的孩子,在国子监属于吃不开,没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