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三章 伴君如伴虎(2 / 4)

送往晋阳宫,上呈陛下。”

这个提议倒是没有人反对,毕竟大家也都清楚,河北这次是惨大发了,征调民夫最多,征粮最多,造反最多,不敢说生灵涂炭,那也是百业凋零,水深火热。

生灵涂炭这四个字,不要命的才敢说出口。

眼下的河北,确实需要一副补药,好固本养身。

运河一成,按照杨广的节奏,第一次攻打高句丽,应该就要提上日程了。

杨铭这一次必须硬顶,去打乱老爹的节奏,最少都得拖三五年,而且将来就算对高句丽用兵,也不能从河北征调了。

你不能让你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去扛钢管,也不能让一个年轻人七十二小时加班,会死人的。

至于高句丽,是不得不打,历史上杨广三征高句丽,也不都是为了面子,是因为这个地方很重要。

中原王朝自古以来,都不允许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坐大,因为他们一旦坐大,就会打中原的主意,一直都是如此,从未改变。

如今启民在大隋的扶持下,已经于北方坐大,那么东北方向,就不能再出现一个势力庞大的政权。

高句丽的问题比较复杂。

北魏时期,高句丽趁着中原内乱,进一步坐大,

连年征战之下,北面的靺鞨(黑龙江吉林东部,东至日本海,包括海参威)、室韦(黑龙江吉林西部,内蒙古东部),都成为了高句丽的附庸国。

西边的契丹,奚,也开始给高句丽上贡,这样一来,高句丽腾出功夫,不断的对南边的新罗、百济(棒子)用兵,意图统一**半岛。

也就是在这个关键时期,北周顺利统一北方,然后杨坚篡周,原本臣服于高句丽的契丹、奚、室韦等部,开始派出使臣,交好大隋,高句丽的形势瞬间窘迫。

不得已之下,当时的高句丽王高阳成也派出使者交好大隋,接受杨坚的册封,被封为平原王大将军,辽东郡公,而他背地里,又派出使臣交好南陈,又被陈朝封为平原王宁东将军。

直到大隋顺利灭陈,统一天下,高阳成吓坏了,赶忙迁都长安城(平壤)。

是的,高句丽的首都也叫长安城。

大隋的崛起,直接影响到了高句丽的战略方针,当时的东北亚一带,因为历史传承原因,只有高句丽是正儿八经封建王朝,**文化经济制度,农耕冶炼技术,与中原无异,只是稍显落后。

而且地理条件,对大隋不利,先有辽西走廊,可以威胁河北,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