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巧。
走在村头的时候就遇到了杨家两兄弟。
两兄弟正准备拿着细粮去公社换成粗粮呢。
张子明知道,杨家两兄弟的饭量极大。
家里三个壮汉子,总共4张嘴吃饭呢,也就是麦子刚下来的时候,能混着吃点杂粮馒头。
慢慢的,还掺点白面的杂粮馒头就换成了纯杂粮馒头。
估计手里的这点细粮也是一直小心翼翼保存着不打算动的,留在手里,赶上有什么事的时候拿出来给客人吃的。
农村人就是这样,就算自己没得吃,也会把最好的拿出来给客人吃。
七八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常有家里来的客人或者吃酒席的客人,从中午喝到晚上,最后醉倒在回家的路沟子里的情况。
不是因为酒鬼贪杯,只是因为那个年代太缺了。
赶上了,那就是好好吃一顿,这也没什么好丢人的。
饭都吃不饱,谁还在乎丢不丢人啊。
再说了,大家都是一个德行。
张子明知道,这杨家兄弟家里可能是真的不够吃了,这才把家里的唯一一点细粮拿了出来。
想到这,张子明也没再犹豫,很诚恳的说:
“大江、小江,这粮食先别换了,回家等着我,我接着回来。”
没有理会大江、小江的呼喊,张子明快速骑着车子往回赶。
半个小时之后,张子明回来了。
自行车后面放着一袋粮食、一大捆布料;前面还挂着点肉。
拿这些给杨家兄弟是理所应当的,当初也是杨家兄弟帮着自己去寻的蓝宝石原石呢。
粮食是送给杨家兄弟的,这兄弟俩虽然干活是把好手,饭量也是出奇的大。
“的确良”布料,是拿给杨家兄弟来卖的。
布料已经让张子明一分为三了,一份拿给了张晓勇去卖,一份自己留下送礼用,一份拿到了杨家兄弟这里;
至于如何卖也是千叮咛万嘱咐,对外一定说是“换”。
等到年底,政策就放开了,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做小买卖了。
杨大江紧紧抓着张子明的手,感激万分的说道:
“子明,我知道你这是好心帮我们兄弟两个,你放心,这些布料绝对给你处理完,等处理完我们俩接着把钱给你送过去。”
杨大江只当这袋粮食是卖布料的工钱了。
卖布料还有另外单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