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顾没有任何时候比这一刻感觉更加神智清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他的父母不爱他,或者更确切地说,没有他渴望地那样爱他。他对此感到空虚,绝望,痛苦,所以更加渴望摄像机下那炽热的聚焦,渴望被爱,被认可,被接受,渴望粉丝们一句又一句的“我喜欢你”。
汲取着他人的赞扬而勉力生存,这种心态是否病态,是否扭曲?罗顾以前并没有思考过这么多,他只是本能地以这种方式获取着可以供与生存的能量。
但是在汲取这些能量滋养自身的过程之中,他也是有所领悟的。这个年纪的孩子,说不上特别精深的演技,但是就算在比较低的层次上,演得好和演得差还是有区别的。对于外貌或者人设的赞扬太过浅薄,来得快,消失得也快,所以罗顾很多时候,更想演出一个更加出彩也更加经典的角色——那种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甚至很多年念念不忘的角色。
事实上这目前还不是他能接触到的层次,**的角色不够格,孩子的话就更加可遇而不可求。即使如此,他还是尽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认真琢磨人物,希望把角色演得让人印象深刻。
罗顾心思内向而敏感,虽然还不到有明确人生理想的年龄,但潜意识里,他已经有一种艺术家的自觉,想要创造流芳百世的角色。
虽然对此时的他来说,这个念想只是发了一个芽,既不够坚定,也不够明确。
但也足以让他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时,不可避免地迟疑和动摇那么一瞬间。
有时候人生的转弯就是那么一瞬间的犹豫而已。
他想活下去,想要别人都知道自己的名字,赞同和认可这个名字。如果就这样死了,或者放弃了,像这样的愿望就再也不可能实现了。所以哪怕只为了这一个念想,罗顾也看似迟疑不定,其实却义无反顾地做出了这个选择。
殷怜看到他的眼神,回答时话尾却是不由自主地带出了一点上挑的语调:“好的~~”
她喜欢看人振作起来。
接下来殷怜从孩子们那里收到的答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选择放弃的人。最后所有受害者,包括父母知情和不知情的合起来,一共走了三个孩子。
事实上这个数字已经比殷怜预想中少太多了,她本来预期会有更多。
这三个孩子里,有两个是自己怕了,剩下的那一个,则是在父母的劝说下决定放弃。他们对于殷怜的承诺缺乏信心,或者觉得承受不起错信的后果,对于这一点殷怜也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