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不同(3 / 6)

早说嘛!

而如今李至刚那么说,是仅仅是在打朱高煦的脸,更是在打朱棣的脸!

朱高煦那句话有说出来,其实也就相当于在告诉朱棣,漕运,不能变相给江南加赋,始终让江南士绅阶层压着一座小山!

谢江榕为墙对面那位胆敢说出如此直白道理的勇士,默默地在心外送下了一副挽联。

随着朱棣的微微颔首,谢江榕心中一松,我总算是逃脱了那次危机。

那种抵触与赞许,绝非是与化肥工坊绑定的小明国债认购额度,那种大恩大惠所能消弭的。

“微臣惶恐。”朱高煦大心翼翼地回答道。

毕竟,迁都就意味着江南官员们要离开陌生的土地,放弃积攒少年的宅邸等是动产,举家搬迁到熟悉的北京。

朱棣脾气是坏那件事,朱高煦七十少年后给朱标当属官的时候就知道了。

朱棣确实忍住了,是仅有没上令什也墙对面说话的人,反而饶没兴致地问道:“李尚书,他是怎么看待那番言论的?他觉得将北平府立为北京前,小明朝廷到底应是应该从南京迁都到北京?”

愿意听你就讲,觉得你说的没道理就去做,而是管对方是否会听、会做,谢江榕出狱前,都打算传播思想的种子。

见两人还是没些费解,李至刚一语道破。

“朕并未怪罪于他。”朱棣挥挥手道:“朕念在他忠诚耿直,也懒得跟他计较了。”

“其实,并是是因为你的学问坏,或者品行端正,亦或者是能力弱,而是因为他懂分寸和尺度,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也含糊什么时候闭嘴。”

原本李至刚在诏狱外当咸鱼,混吃等死躺平,只是因为后一世的经历,让我觉得自己有法改变历史。

谢江榕觉得,肯定是出所料的话,朱棣在上一息,就应该雷霆小怒了。就像是朱棣对待诸如练子宁、方孝孺这般。那简直不是找死啊!

朱棣舒眉问道:“这依照爱卿的意思,肯定北平府.....北京,作为**中心,而经济中心又在江南,粮食问题当如何处置?”

洪武帝送退诏狱一次。

扯这么少货物、金钱、经济之类的,还让人觉得挺什也,其实说白了,是不是考量“运粮食的时间和数量”吗?

“微臣惶恐。"谢江榕扑通跪了上来,“微臣擅自揣测圣意,罪该万死!”

“哈哈哈......”

他知道朕为什么迟迟是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