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农村的酒席(2 / 3)

刚坐好,已经有伺候席的人端着脸盆过来了,里面是温水,旁边还有肥皂、毛巾,请客人先洗手。

这符合《礼记·曲礼》中“共饭不泽手”的表述,意思是和人吃饭时手必须要干净。

这些年轻人都是村里的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每桌三人,专门伺候席面,负责倒酒、端菜、点烟、迎来送往。

他们是不落座的,没事儿的时候就在一旁垂手而立。

村支书家的宴席,再辛苦也值得。

何况,他们也不是全无所得,最后吃剩下的饭菜,就归他们享用。

这是他们几个月也吃不到一次的大餐。

农村的席面,是极尽丰盛的,整场酒席下来,几十个菜可能动了三分之一都不到。x33

和后世崇尚勤俭节约不同。

那个时代的农村,如果菜弄少了是很丢面子的一件事。

都是尽可能地丰盛,尽可能地多弄,就算浪费了也在所不惜。

年轻人看着碗里的菜肴,闻着饭菜的香气,都忍不住吞咽口水。

这次时候农村还没有完全实现温饱,可能几天才吃得上一顿肉,吃饭是头等大事。

宴席开始了。

第一道菜,喝茶。

先喝一壶浓浓酽酽的茶。

当然,空腹喝茶不行,因此配以四个果碟,四个干蝶。

果碟是蜜三刀、花生蘸、杏脯、苹果脯。

干碟是西瓜子、葵花籽、蚕豆、开心果。

加起来是八个,取四平八稳之意。

其实,整个宴席都是围绕着“四”和“八”开展的,极为讲究。

这个环节,是供客人之间互相认识,聊聊家常用的。

碟子里的东西,一般没人动。

很快,这些都撤掉,上来四个压桌的凉菜,凉拌肚丝、水晶猪手、酱牛肉以及蒜泥黄瓜。

然后酒也上来了,是一瓶五十多块钱的高档金山酒。

引来了一片叫好声。

像这种酒席,酒是大项支出,哪桌不得消耗个两三瓶?

一般人家,拿出五块钱的酒,已经不丢面子了。

殷实的人家,用十块钱的酒。

用五十多块钱的金山酒,是闻所闻问的事,客人纷纷感慨梁红兵大手笔。

“这样,今天江涛侄子给我带来了两瓶五粮液,正好敬爱的孙镇长也在,咱们一起喝了!”梁红兵大方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