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朕不求他们(2 / 3)

叫郑绅先写认罪书,自己要去请旨。

孟忠厚进皇宫面见皇帝时,皇帝却正在冲着皇后、贤妃和李清照三个人发火。

他当然不是因为她们三个做错了什么而训斥他们,而是满朝文武上的折子和随后发生的事让他大为恼火,就差没破口大骂了。

这还得从几天前说起。

几天前。

赵桓在朝会上让所有的文武大臣都对发行纸币以及国家的财政该如何掌控这些问题上折子说明各自观点,大臣基本上都写了,有的还写了洋洋洒洒上万字。

这些折子源源不断送到福宁殿案头。

根据赵桓的要求,朱皇后、黄贤妃和李清照帮着赵桓先进行初步审阅,并将有实际建议的折子清出来,并做好批语。

对那些空洞无物,只会说大话表决心的就放在一边打个圈,表示看过就行了。

结果赵桓忙完别的事来到福宁殿,看到这堆折子的时候简直哭笑不得。

因为言之有物,有具体可执行措施的折子只有寥寥二十来份,其余的数百份全都是引经据典的长篇大论发表感慨,完全都是些废话、套话、空话。

言之有物的二十多份朱皇后、李清照和黄贤妃都看过,写了批语。

赵桓一一都看了,特别把两府宰执以及六部九卿这些官员的折子都仔细看过。

除了户部尚书梅执礼等少数几个人能说出些具体举措之外,其他的包括李纲等大臣都没有能说出具体举措。

这也让赵桓进一步认识到他手下的这些官的确都是正直的官员,但是在经济这一块并不擅长。

他手里不缺正直的大臣,缺的是理财的官。

可是,他现在需要的就是理财的官,而且越多越好,他不需要整天之乎者也的大鸿儒,要的是能帮他理财,管好财政税收的专业人士。

当务之急,还需要无数动财政的能臣来担任全国各州县皇家金行的负责人。

因为纸币要推广,必须要有专门的皇家金行去做这件事,并且金融管理都要各州县皇家金行去实施。比如货币的兑换,收取商业银行交纳的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进行贷款的发放和贷款应用的监督等等。

这些都是非常专业的知识,需要有经济头脑,有理财能力的人才能够堪当此任。

赵桓马上传旨梅执礼和吏部尚书李若水来见自己,告诉他们去跟这二十几个官员集中开个会,问问他们谁愿意到各路州县去担任皇家银行分行的提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