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纳税和收税的猫腻(2 / 3)

要推行用纸币替代所有的税赋实物缴纳和金银铜钱缴纳的税赋,其实是照搬了明朝的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当然还没有完全执行。x33

比如劳役他还没有折算,并且一条鞭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对土地要进行丈量,然后在摸清土地的亩数的情况下,再根据田地数量来纳税,并折算成银子。

一条鞭法在税务改革上是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大明朝财政的改善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只可惜张居正死了之后,一条鞭法因为触动了很多像唐恪耿南仲这种手里拥有大量土地的权贵的利益,使他们没法作弊,遭到激烈的反对,编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最终被废掉,使得明朝刚刚有起色的财政重新陷入崩溃。

耿南仲和唐恪当然跪地辩解,说绝无此等心思,都是为大宋的江山考虑。

赵桓冷笑,接着说道:

“用实物或者铜钱来纳税,除了像你们这样的蛀虫可以以次充好,以少充多,甚至以假充真来逃税减税避税之外,那些征税的官吏也可以从中大做文章,鱼肉百姓。

这才是真正的搞得民不聊生的税法。种田人要交十担稻子的税,辛辛苦苦挑到了衙门,这些**污吏看着是上好的稻子,却非说是陈年稻子,而且是湿的,没晒干,让别人抬回去。

如此折腾,直到农人给他们塞了银两喂饱了他们,才会收下田税,这还是良心不是很黑的,故意刁难而已。

还有的更可恶,果农缴纳的水果本来是上好的,送到衙门非要让他放在衙门,说等几天再办,现在没空。

等到几天之后水果都烂了,然后又让果农再去挑来,如此一次又一次,使无数的水果就这么烂在了衙门口,果农毫无办法。

朝廷没有得利,农民受到了损失,这些**污吏或许除了故意借此索贿之外,也可能只是因为那天心情不好,又或者就只是想偷懒,就不顾农人的辛苦劳作。

衙门官吏在收各种实物租子的时候,动的手脚就太多了,比如传说中的小斗进,大斗出,便是其中一例。

原本一斗粮食,那些官吏手里用的斗量出来可能最多只有一半,非要叫农人再补一半,多出来的一半粮食就落入了他们的腰包。

布匹也是这样,人家缴纳的物品数量够的,非说不够尺寸,窄了或者长度不够,逼着对方又得去拿新的布料了,自然这些又落入他们的腰包。

这些**污吏做的手脚,天底下谁不知道?以为朕也不知道吗?别把朕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