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火药(3 / 4)

很难救治,以便能够增加杀伤威力。”

朱允熥点点头,说道:“本王觉得可以试试一硫二硝三木炭的配方,其他的东西什么都不要加。”

要知道这个公式很多人都烂熟于胸,而且各种书籍上也多次提到,并不算秘密。

据《范子计然》的记载,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于民间民生应用。-范子计然说“硝石出陇道”,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部记载**的书,约成书于八九世纪。

书中说“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会发生“焰起,烧手面及火尽屋舍”的现象。

这里的“密”应该是蜂蜜的“蜜”。蜜加热能变成炭。硫磺、硝石与炭混合,这就是**。

不过秦逵却是眉头紧皱,思想了一下说道:“殿下,如果是这样的配方,即便是燃烧也只不过是冒出一些火花罢了,即便是做出火药,又有何用呢?”

朱允熥并没有解释,而是问道:“硫磺芒硝的储量有多少?”

秦逵脸色一僵,随即说道:“殿下,硝石和硫磺的储备各三万斤……”

朱允熥不解的问道,“敢问秦尚书,为何如此之少?!”

秦逵解释说道:“殿下,硝石开采出来之后还需要经过熬制,大炮一发炮弹所需要消耗的硝,就需要经过很久的熬制,产量确实很低。”

“而且这些年朝廷不断用兵,所产出来的芒硝很快的就被消耗一空,所以根本就没有盈余,因此储量不多。”

秦逵说的乃是事实,因为熬制硝石确实是个苦差事。

大明兵部就专门设有熬硝营,专门从事熬硝和淋硝。

而易发炮弹所需要消耗的芒硝,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熬制出来,所以就有了“熬硝千日,不抵将军一炮”的说法。

不过也不是真的那样夸张,一个人两三年才能熬制出来一发炮弹的芒硝,不过所需要的时日很久就是了。

“硫磺现在在主要是从铁矿之中提炼出来的,因为纯度不高,所以需要经过反复的提炼,才能除去杂质,加上消耗极大,所以储量不高……请殿下责罚!”

还有一点秦逵没有说,那就是硫磺在制作的环节对人伤害很大,一般官府都会让俘虏或者是重刑犯,去制作研磨。

不用几天时间,人的眼睛就会被熏得肿胀起来,制作的时日太久,甚至都有瞎掉的可能。

而制作木炭,也要研磨成为细粉,经过仔细研磨之后还要经过细网的筛子,成为极其细微的粉末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