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我错了(2 / 4)

她们也在逐渐变老。

而作为下一代的李牧和李红,只会记得自己母亲现在的模样,反而模糊了她和李建国年轻时的模样。

这并非李牧和李红的问题。

而是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选择遗忘一些不太重要的事物。

就像大多数儿女,如果不看照片,只凭记忆很难拼凑出父母年轻时的模样一样。

“说实话,要不是小琴这次太过分,我也不会提这件事”

徐梅想了一下,道“平时她在背后说我儿子,我知道了,纵然很生气,也不会和她计较,可她凭什么说我儿媳妇,周老师嫁到我们家,仅仅和我儿子领了结婚证就算结婚,连婚礼都不举办,因为这事,我一直觉得是我们家亏待人家了,所以再怎么样,也不能让她受气,儿子作为晚辈不好出手,我这个做**,当然当仁不让帮她出气”

“有一点,我搞不明白”

李建国想了一下,开口道“既然老三做了这种事,你爸妈为什么还这么喜欢她!?处处向着她!?”

“这你就不懂了”

徐梅笑道“会叫的孩子有奶吃,会犯错的孩子才讨父母喜欢,老三就是这样一个死丫头”

“……”

李建国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尤其她扣啊!小时候出去玩,甭管玉米棒着还是半块砖头,她总要带点东西回来,实在找不到东西,她也要捡一捆树枝回来,总之不能空手而回”

徐梅继续诉说着关于徐家老三的事,道“所以从小到大,除了我弟弟之外,我父母最喜欢的就是她,像我和大姐小时候学习挺好,可我爸硬是不让读,老三学习差,偏偏一副望女成凤的模样,死活不让她辍学,后来老三实在读不下,我爸才不得不放弃”

李建国没有发表意见。

因为在他们那个年代,这种事很普遍。

一碗水端不平的情况,哪一家都有,没什么出奇的。

类似于读书这件事。

有的父母会根据孩子成绩来决定是否让他们继续读。

有的则按哪个孩子招自己喜欢来决定,至于供家里所有的孩子上学,在他们那个年代是一件很罕见的事,毕竟家家生活条件都不好,而且家里那么多孩子,怎么供的起!?

别说他们那个年代。

就是搁在现在,如果谁家有五六个孩子,也不可能将每一个都供到读大学。

天赋是一方面。

更重要一方面,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