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自驱力(2 / 4)

,这也是他选择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

如果细心留意过老马丁的那些代表作,从《穷街陋巷》、《好家伙》、《出租车司机》,到《愤怒的公牛》、《赌场风云》等等,拍摄视角都聚焦在下层平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喜欢用映像记录生活中的北美一隅,各种移民族群生活的“全景”。

所以媒体一直称呼马丁-斯科塞斯“电影社会学家”,称赞他总用镜头客观揭露世界的真实。

当然了,还有必不可少的血腥,暴力。

恰恰韦恩也喜欢这一套,不管是揭露社会问题还是人性,第一想法也是善用血腥、暴力。

两人的不同之处也相当明显,马丁-斯科塞斯的所有影片,几乎都打破和颠覆了传统叙事,那一套严格遵循的开端-发现-高巢-结局的叙事结构。并且喜欢借助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启用最接近“生活”的演员。

韦恩却完全相反,他习惯遵循传统学院派的线性叙事结构,不管是所谓的商业片还是艺术片,从头到尾讲好一个故事、讲明白一个故事才是基础,剩下的无非是节奏快慢问题。

别管是多线并进还是单线叙事,按照时间线来推动剧情,一直也都是他的标志。这两种风格谈不上谁好谁坏,只是剪辑时候会有一些区别。

“刚刚扎克-施耐德过来了,看你在和道恩讨论影片,又回去了。”

尼娜等韦恩工作告一段落,递给他一杯咖啡,怕影响到房间里的其他人,刻意压低声音说着。

把杯子放到嘴边试了下温度,发现咖啡并不烫嘴刚刚好,一边喝了两大口,韦恩带着助理小姐一边走出了剪辑室。

“没说什么事?”

坐到门口的休息椅上,他问道。“估计是《黑客帝国》初剪完成了,不然他不会有闲心过来。”

“没说,不过看着并不着急。”尼娜接过他手中的咖啡杯,从保温杯里又倒上一些,然后非常自觉的打开手包,拿出香烟和打火机。

“还有,那个新西兰大胡子导演,之前也打过电话,大概会在午餐之前赶过来。”

谷</span>一大团烟雾中,韦恩点了点头,示意自己听到了。此时他脑子里除了正在剪辑的影片,就只剩下了关于暑期档的各种布置。

两人正在休息时,走廊里传来了脚步声,没等他一支烟抽完,扎克-施耐德又一次跑了过来,看他们坐在门口,不修边幅的脸上露出一丝喜色。

“《黑客帝国》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