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菊花牌马桶(2 / 4)

过他嫌挖在屋里太过埋汰,挖外面又怕污秽物冲不出去,便自作聪明,将化粪池一半挖在屋里,一半挖在屋外,结果把墙挖塌了。

林凌启听了又好气又好笑,也不敢叫家丁通报。丁茂生正在气头上,自己进去准说不定会触霉头。

那怎么办呢?第一笔生意难道泡汤了?

他想了想,便跑回家,让刘大牛领几个泥瓦匠,带上些材料,帮丁家去砌墙,自己则躺在大槐树下纳凉。

张云洁见他乐呵呵的样子,忙问何事,林凌启便把丁家那事原原本本说了一遍。

张云洁听了忍俊不禁,‘咯咯咯’的笑起来。

业务进展非常顺利,马桶销量节节攀升,销路从乡下扩张到县城。现在唯一存在的问题就是产量不高,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窑厂有两个窑,大的一个原本用来烧制砖瓦,现在烧马桶时,因温度传递不均匀,导致次品较多。而小的一个窑,又远远达不到生产数量。于是,在林凌启与蒋绍光的一番商量后,新的窑开始建造了。

与此同时,林凌启对窑工们的住宿处进行改造。

要想马儿跑得快,就得让马儿吃够草。他改变了原先窑工们的群居生活,凡是有家室的窑工,可以将媳妇、孩子带过来,按人口多少,分别分配两间至三间的住房。那些尚处于单身的窑工,则两人一间卧室,另外补贴差额。

同时,他安排这些随丈夫同住的妇女们,从事洗衣、煮饭、清理卫生等工作,工钱按一个月一两银子发放。

要知道在当时,一个普通劳工一年下来,也不过七、八两银子,而妇道人家靠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就能拿到这么多钱,在周边引起了轰动。

更轰动的事是,林凌启聘请吴县城非常有名望的方子衡、陆延廷两位老夫子,作为窑工们孩子的私塾先生。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的思想意思根深蒂固,那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他们眼里,无论再多的钱,也比不过功名。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意味着读书是最有前途的。

但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很难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材,能识斗大的一筐子已经算不错了,现在林凌启给他们筑了一个台阶,一个有希望摆脱贫穷、无知、下等的台阶,这让窑工们感激涕零,也让周边的百姓羡慕不已。

丁家庄那些贫穷的邻居,在刘大牛的带领下,加入了窑工队伍。这么一来,窑工连同家属一同达到两百多号人,连林凌发跟张云洁也搬迁到这里。

在短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