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护国目的达到(2 / 3)

求给其封官,心中自然大喜,忙躬身说:“臣遵旨!”

在明朝,除世袭罔替之外,象林凌启这样的年纪能够戴乌纱帽的少之又少。众臣均感叹,这人真是因祸得福啊!

朱厚熜意犹未尽,又说:“林凌启,既然你在吴县呆了段日子,应该听说过张经、李天宠他们的事。朕问你,你可知道这两人为什么拥兵自重,坐视倭寇壮大?”

我忙着破案子、造房子、卖马桶,哪里有空去打探这些,你当我是百事通啊!幸好我熟读《明朝那些事》,对这一事件有所了解。让我回忆一下。

当时的浙江沿海,倭寇气焰十分嚣张,战斗力极强,而且兵力众多,有两万余人盘踞于此,根本不把明军放在眼里。

张经上任之后,积极部署备战。不过经过几次战斗,发现官兵的战斗力远不如倭寇,可谓是屡战屡败。于是他一边收缩防线,固守城池,努力将倭寇的破坏力降到最低程度;一边紧急调广西狼兵到前线。等狼兵一到,与倭寇展开激战,取得王江泾大捷。

而就是这次大捷,给张经带来杀身之祸。

赵文华以工部侍郎身份巡视东南沿海抗倭事宜,多次催促张经出兵,以讨得一份功劳。但张经并不理睬赵文华,依旧按自己的规划行事。

于是赵文华借机报复,上奏言王江泾大捷完全是其督促的结果,张经等人拥兵自重,坐视倭寇犯乱,罪无可赦。而朱厚熜听信赵文华,将张经、李天宠等人,连带杨继盛一并处斩。

唉!严嵩、赵文华,遇上了我林凌启,算你们运气不好。我不但要救杨继盛,随便将张经等有功被污之人也一并救出来。

林凌启想了一会,正色说:“启禀皇上,卑职略听过闽浙总督张经拥兵自重的传言,但难辨真假。因为倭寇身体矫健、性格残暴,防御在东南沿海的官兵,缺乏与敌人拼杀的血性,不是敌人的对手,张经对此采取的战略为守为主,以攻为辅。所以不好判断他的战略属于保守,还是纯粹拥兵不前。”

他之所以不把事情真相说出来,是因为他猜测朱厚熜纠结于杀还是不杀。如果把真相说出来,万一朱厚熜不信,反过来怀疑自己跟张经等人有牵连,那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他的话听起来棱模两可,实际上稍替张经辩解一下,尽量在不惹怒朱厚熜的前提下,帮张经一把。

朱厚熜眉头一皱,想了想又问:“假如倭寇真如你所说那么厉害,为什么张经在赵文华再三催促之下,仓促出兵击敌反而取得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