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四回 京师求援(1 / 4)

乞活西晋末 万载老三 1678 字 7个月前

时光匆匆,翻过永嘉二年,永嘉三年转眼也已入冬。距离华兴府设立西海防区已过去了近两年,其间,就在大晋北方被匈奴刘渊与羯人石勒搅得天翻地覆之际,华兴府却难得的偃旗息鼓,干戈止歇,将目光专注于既有疆域的开发建设,在海外做起了韬光养晦。

对于大晋,愈加财大气粗的华兴府也非弃之不顾,为了支援其外战,每年给晋廷或说是东海王的百万贯上供只多不少,对谪居青州的苟晞,也没少因长广属郡之故予以补贴拉拢。而对并州刘坤,华兴府则更为关照,在其上党之战期间,非但支援了大量的兵甲粮秣,一度还出动了太行防区的五千战辅兵参与作战,怎奈面对一场上十万规模的大会战,根本难撼大局,最终只能伤亡近半的撤回太行郡深山。

当然,华兴府在大晋境内并非白白付出,至少在商贸流通与人口迁移上,从晋廷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放任。鉴于匈奴异族即便有雄主刘渊约束仍对汉民难改凶残暴虐的胡人恶习,晋境战区百姓纷纷外逃,兼因永嘉三年晋境北方的夏季大旱,以及华兴府不择手段不分敌我从各方势力手中直接间接的疯狂贿买人口,令华兴府的移民吸纳虽比永嘉元年的势头明显放缓,近两年时间却也再添一百六十多万汉民。

资治通鉴有载:“永嘉三年夏,大旱,江、汉、河、洛皆竭,可涉...匈奴军又败王堪于延津,沈男女三万馀人于河。渊闻之,怒曰:景何面复见朕?且天道岂能容之?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细民何罪?黜景为平虏将军。”

撇开晋境不谈,对于华兴府自身而言,这两年可谓风调雨顺,仓饼充足,诸业俱兴,最为重大的算来有三件事情。其一,便是在永嘉二年末,澶州与瀛州历经一年多的准军管计划开发,全面实施了私有化,令得两百多万百姓恒产恒心之余,也促进了工商产业尤其私有经济的爆发式发展,更令华兴府的财政结构得到全面改善。

其二,基于大量汉民迁至南阳地区,在刚刚过去的永嘉三年秋,华兴府将南洋防区也即南洋拓荒区调至棉兰大岛与婆利大岛一带,并以渐进扩展的保护区为基础,正式将拓荒已有三年之久的吕宋岛、米沙诸岛及其周边岛屿归于治下,采取准军管计划体制,设立吕州十郡。藉此,华兴府海外已然正式拥有澶、瀛、吕三州以及乐郡、西海二郡,合计二十六郡,各阶百姓近六百万,汉民过六成,田地近四千万亩。

其三,也是最为令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永嘉二年秋,华兴府历经半年精心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