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武备(4 / 5)

那两千长安恶少年来说,他们在大唐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在百济得到的每一点都是纯赚,自然不会动摇。

为了弥补驻扎百济的唐军不断下滑的战斗力,沈法僧只能尽可能的将熊津都督府的军队“本地化”——即将百济人作为熊津都督府军队的主体,这就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当初百济复国运动中,几乎所有百济地方豪强——即豪杰之士几乎都是参与者,虽然后来他们又屈膝归降,但以他们作为熊津都督府军队的主体,这未免有点太心大了吧。所以在沈法僧看来,建立一支完全独立的新军,是非常有必要的。wwω.ЪiqíΚù.ИěT

“我也知道你这段时间辛苦了!”王文佐笑道:“来年开春,我会从倭国调四千步骑来,这样你就安心多了!”

“若是这样,那就好了!”沈法僧笑道:“说实话,咱们现在最好手下来自各国,这样他们就各怀异心,没法一家独大,这样我才睡得着觉!”

沈法僧无意之间说出了一个**者的心声,其实唐帝国可能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之中最具有“普世性”的一个,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之前,大唐天子,来自帝国高层是从内心深处认为大唐不仅仅是汉族人民的大唐,还是普天之下的大唐。比如长安诸多的异族留学生中有不少就在大唐出任官职,有的甚至担任大唐天子的禁卫军指挥官。

这种普世帝国的心态和后世中原王朝的心态是截然不同的,以唐代折冲府的分布为例:唐朝有名称和位置可考的折冲府共627个,其分布大致如下:关内道共置289府;河南道有府73;河东道有府166;河北道有府51;山南道有府15;陇右道有府33;淮南道有府9;江南道有府7;剑南道有府11;岭南道有府6。

其中最多的是关内道,几乎占了一半,其次便是河东道,然后是河南道,河北道,陇右道,淮南江南岭南剑南这几个地方折冲府很少,可以忽略不计。关内道的军府最多的原因很简单,大唐是以西魏北周隋为榜样,以关中本位主义立国,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河东道居其次也不奇怪,首先河东道位于今天的山西高原,从兵要地理来看是居天下之脊,面临胡戎,而且河东道首府太原是大唐的龙兴之地,兵力众多也很正常。

但河南道比河北道的折冲府还要多就很奇怪了,河南是大唐的腹地,平时没有外部的威胁;而河北道直接面对突厥、契丹、高句丽等异族政权的威胁,人口财力是当时天下第一,远远超过前面三位,为什么河北道的折冲府这么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