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在图书馆里整整坐了一下午,郭培阳看书比较快,结合着通读与诵读,把控着整本书的大纲与细节,很快就把手里的几本书基本看了个大概。
然后又拿出笔记本和黑色的碳素笔在a4笔记本的白纸上勾勒起了思维导图,然后结合着难点和书上的重点用彩笔勾勒起来,看起来俨然是个读书的行家,虽然表面上看上去不拘小节,内心却也是一个颇为缜密严谨的读书人。
吴雨秋则不然,一本书只看了不到三十页,虽然逐字逐句都有照顾到,但三十页里的文字内容基本也没有全部消化,大概只能理解或者记忆其中的百分之八十。
吴雨秋伸着脖颈看着郭培阳的笔记,心里顿时不免慌乱起来,这样的读书方法简直就是先前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语文老师交给的典型标杆读书法,可是吴雨秋虽然也有练习过,但感觉太烧脑,最终还是放弃了。
由于在图书馆里,不便大声说话,两人凑在一起,压低声音,互相交流起来。
“你这几本书都读完了吗?这么厉害?”,吴雨秋打问说。
“哪有!我习惯读书的时候,拣其中的要点进行梳理,我们精度课上老师有训练过我们,就是一目十行,寻找逻辑框架,然后渐渐往里再填充内容,这样读书就好比先把骨架搭建起来,然后再往里填肉,所以随着我们读书的推进,渐渐整个框架和逻辑结构也会丰满起来!”,郭培阳仿佛是在介绍高效读书法一样,向一旁的吴雨秋解释说。
“真是受教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以前也听我喜爱的一位语文老师说过这种方法,但是还真没亲眼见过有人能把这种方法用的非常好的,你是我第一位见到运用高效阅读法的同学,佩服!”,吴雨秋向身旁的郭培阳做了个双手抱拳状,很钦佩地说。
“哪有方法嘛,有效咱就用起来,可能这种方法适合我,但不一定适合你,不过好东西咱随时可以拿出来互相交流,你说对不对?”,受到吴雨秋很直接地表扬,郭培阳开心地笑起来,一面又很世故地回应说。
“对的,对的,好方法就应该互相分享,我也试着学习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贯彻下看看效果,如果好用的话,回头请你吃饭呢!”,吴雨秋颇为感谢地说。
一旁的杨未然看着两个书虫交流着心得,竟然一时有种插不上话的感觉,不知怎么加入到两人的对话中,只能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