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1 章 151:长安大道阔(1 / 8)

兰陵风流 君朝西 3647 字 9个月前

次日,十二月十五,萧氏队伍出发长安。

队伍领头的是萧琰的大堂伯父萧晀。

萧晀和梁国公萧昡同一祖父,是萧氏二支的郎主,在河西上州肃州刺史任上已有五年,此去京中述职也是“大任”期满的考核。另两位萧氏伯叔,一位是六支的郎主甘州刺史萧沛;一位是二十五支的郎主瓜州刺史萧俭。这三位在河西不同州任刺史已有多年,主政的州也不是边境州,也连续多年进京朝贺了,朝贺的路也走了很多年,闭着眼睛都能说出路上的风物,遂进京的子弟被三位伯叔各带了几位在身边,方便随时教导。

此时入京朝贺的不止河西道官员,按大唐朝贺制度的规定,道治中心距帝国京兆府的官驿路程在十五日以内的,其最高长官布政使和各州长官刺史都要每年进京朝贺。驿程在一个月以内的,布政使和刺史是任满三年入京朝贺,因三年是五年任期的“小任”,又称小任期考核。

萧琰心想,就算是十五日驿程内的道,也有上百个州吧,这些地方长官每年都要进京朝贺,看着都觉得浪费,姑且不提进京一次朝贺的费用,每年都进行述职考核,部见、省见、堂见、陛见,也太频繁了吧,吏部考功司、检校司得增加多少官员,还有尚书省、政事堂、皇帝,得有多少人力精力时间耗在上面,这些都是有形和无形的成本。

自从跟沈清猗学习计然学后,萧琰看政事问题也就习惯同时计一下经济账了。

沈清猗道,国计民生,一个计,一个生,可不都是经济?

萧琰和堂兄萧绱几人被分在大伯父身边,她和萧绱距离最近,便跟堂兄嘀咕起这个朝见的经济性。

萧绱优雅沉静的声音道:“朝见,是一种**。朝中有些事情不讲经济,看**。这是帝国中央掌控地方的手段;当然,同时也有利于地方和朝廷的‘面见’交流。

“不提帝国的监察制度,光是这个每年朝见,就让地方主政官头疼了,你无法确定你的下属,你的同僚,会不会在述职、省见、堂见、陛见时告你一状。京中的中央官员、权贵太多了,没有谁能把口子都勒住。

“你看大唐这么多年,地方上就没出什么大事,因为都被‘防微杜渐’了。

“再者,谁说朝见不能生出经济了,各地有各地的特产、专长,上百个州的刺史汇聚长安,互相转一转,聊一聊,官方或非官方的集会交流个经验,说不准就借鉴出个商机。合作出个革新了。曾经轰动一时的南北棉织合作,东西丝织合作,就是得益于相关道州刺史面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