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1 章 151:长安大道阔(4 / 8)

兰陵风流 君朝西 3647 字 9个月前

大典》,承前人之所长,又创前人之未有,乃世界法典之大成。

其中“道德律部”之一的《官德律》,就是将官员的道德要求化为了律条,一条条的具化规范,违反哪项就按哪项论罪。

“譬如这种骗补贴的,事件只是极小的事件,但涉及到官员的诚信道德,这就是严重的问题了,比同等金额的受贿罪的处置要重得多。”

萧绱道:“受贿是贪欲,这是修身的问题,官员若有理智,畏惧国法都能克制,但诚信是士德的基本,属于心的问题,连一点贴补银子都要骗,足见诚信底线之低,这种官员若出现,肯定是罢职永不得为官。”

朝廷治民最重要的是诚信,发行战争债券、路建债券,哪一回百姓不是疯抢?就是因为大唐的百姓信任朝廷,所以毫不迟疑的跟随。官员在百姓眼中就是代表朝廷,哪个官员坏了诚信,就是影响了朝廷的诚信,这是大罪,不是按事件大小治罪,而是论道德后果。

萧绱说到《官德律》就很推崇,说官员**多,多是由小腐成大腐,因为犯错的代价太小,于是贪欲累积,越贪越大,最后道德底线滑落到深渊。如果以道德为律,从开始犯错的代价就大,官员小腐都不敢为,也就不会积成大腐,道德通过律条约束也是一种修身,还是可以挽救的。

毕竟,人皆有私欲,一心为国为民的官员有,但不是多数;有信念或看透利益本质而不为所动的官员也有,还不是少数;但更多官员是以德律法律约束,以理智来认知克制。

萧绱道:“说起来,这部律法还是大唐第一部最广泛征求民间意见的律法。”

顺着这个话头,就说到当年穆宗皇帝下诏广辟意见,士农工商、贩夫走卒皆可言论,皆可投书。大唐各地的学者和士人都热烈讨论起来,各种文会士会开了又开,纷纷提笔撰文阐述观点,当然投书“表木箱”也是必不可少的。

大唐百姓经过短暂时间的观望沉默后,然后就势如岩浆滔滔奔涌而出,大城市近郊的乡村里,乡民们汇聚到申明亭,将自己书或乡塾夫子代书的“表意书”投入表木箱;城市中各个坊不同行业的百姓聚集到坊内广场上,在表木箱前排起了长龙;尤其帝国中心长安,百姓更加彪悍,人们呼朋引伴往朱雀门广场和丹凤门广场去,认为在那里投书更加接近皇帝陛下,两大宏阔的广场都成了人们投书的海洋,有亲书的,也有别人代书的,就算意见相同的街坊邻居,也必定是各自一书,因为这是自己的意见,怎么能和别人一起。百姓们的热情让大唐官员们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