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西河学宫(3 / 5)

在这里求学进而闻名天下的士子可谓是不胜枚举。

在他们之中既有李悝、吴起这样的军政大才,也有公羊高、谷梁赤这样的渊博学士。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昔日魏国能够那般迅速地崛起,这一个河西学派功不可没。

时至今日,河西学派所遗留下来的东西,仍然能够造福于它所在的魏国。

只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西河学派同样没有了当初子夏在时的那般辉煌。

伴随着魏武侯之时魏国朝堂日益严重的任人唯亲,崇尚着“学而优则仕”这一理念的西河学派士子没有了效命的对象。

如此长此以往下去,看不到前路的士子们自然会做出自己的选择,那就是离开魏国、前往他国谋取一个前程。

如果是在前世,有一个地方承接了西河学派落寞之后,天下文化中心的地位,这就是为后世之人所津津乐道的稷下学宫。

在那里,不拘是儒家抑或是墨家,也不管是孟子派还是荀子派,只要是有不同见解便能够一同交流甚至辩论。

理不辨不明,正是在临淄稷门之外的那座学宫的一次次言语的碰撞之中,才产生了后世无比灿烂的华夏文化。

而稷下学宫的文化繁荣对于它所在的齐国也是十分有益处的,刚刚曾经说过西河学派助推了魏国的崛起,那么稷下学宫则是缔造了那个强大无比的“东帝”。

只不过在这个时空之中,因为有了魏罃这个变数的存在,无论是前世的“西帝”秦国还是“东帝”齐国应当都不会拥有那般强大的实力了吧。

这一世,因为魏国在前次大战之中对齐国所取得胜利所带来的声望,以及在战后身为魏侯的魏罃向天下发出招贤令;

所以齐国所设立的稷下学宫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并没有前世那般的巨大。

或许也会有人被齐国所提出的youren条件所吸引,只是相比较于如今更加强大和第一个发布《求贤令》的魏国,大部分天下之间的有识之士还是会选择来到魏国施展自己的才华。

也正是看到了可以说是由魏侯魏罃一手缔造的契机,再结合之前西河学派的历史渊源,公孙鞅这才会想到要重振西河学派。

公孙鞅从来都不是什么空想之人,既然已经想到了,那么他就会努力将其变成现实。

于是,一份来自西河郡的奏疏就这么送入了魏国都城安邑,送到了魏侯魏罃的手中。

当看到公孙鞅所提出的这一个想法,魏罃心中立刻便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