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253君心难测(3 / 7)

更有甚者,在父母将要离世时,有的百姓不是预备后事,而是赶快为儿女定下亲事,名曰“借亲”。

至于百姓“借亲”,想要借结亲的喜气冲散亲人离世的哀愁抑或冲掉秽气使亲人身体好转。

还是纯粹担忧三年之丧将会推延儿女的婚姻大事,都有各方面的主观意识。

王布犁还发现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那就是流行买水浴尸的习俗。

父母死后,儿女要尽快浴尸,浴尸之水到井边汲取。

阴阳两隔,此时的井水非比寻常。

因此,孝子汲水之后要留下钱,算作买水的费用。

对江南地区尤其是浙江的百姓而言,棺木以川木(即香柏木,一种名贵木材,产于西南四川、云南等地,故名“川木”)为上。

因此,但凡中人之家,都要千方百计购买从四川等地采运的木料。

为什么浙江人就不能用浙江本地的木料呢?

浙江一带的百姓同样流行在丧礼上举办宴席,用酒食款待吊丧的宾客。

为了准备酒食,贫困人家甚至不惜借贷。

本应是悲哀沉重的丧礼,结果却处处洋溢着喧闹乃至喜庆的氛围。

民众无知,还出现争抢孝帛的行为。

孝帛本来用于制作丧服,供亲属穿戴。

远近亲属根据身份不同本可以自制,结果都推给了主事人家。

迫于流俗,主事人家要为前来吊唁的宾客分发孝帛。

由于分发的孝帛长短不一,故而滋生了民众之间的争闹。

在他们看来,延请僧人做佛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若不然,父母的亡魂就会永远羁留在地狱,受尽劫难。

如果先人亡魂不安,也会骚扰到生人,让人苦不堪言。

至于殉葬的事也有不少,毕竟元朝是大肆鼓励民间都搞殉葬。

尤其是江南地区,可没少整这种事。

王布犁把收集到的消息全都写上,总之上有所效,下有所仿。

若是天子能够废除人殉,那民间百姓自然是不敢殉葬,也不敢僭越了。

否则风气一旦损坏,最终损失的是大明的人口,影响了今后的田地收成。

当王布犁的奏章再次提上去之后,朱元璋眉头皱起来了。

朕要你查僭越之事,结果你小子真就打着僭越的旗号搞这些?

“去,把王布犁给朕叫进宫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