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297朱元璋的改变(2 / 7)

育是他爹执政这么多年自己摸索出来的,可那也是有用的。

并不是谁都能成为权斗天才嘉靖皇帝。

人家那真是无师自通,许多帝王都达不到他的水平。

所以朱标才觉得这份基层历练极为重要。

朱元璋也不肯轻易的培养自己的嫡长孙,生怕雄英改变不了,也是早逝的主。

与其这样不如让他多多玩耍,就算是玩沙子,健康的活下去,那也是极好的。

岁数再大一点,再继续培养他。

“爹,自从那日在仙境当中听到考成法,我让吏部尚书搞了一份简报过来。”

朱标以前也烦公文,现在也烦。

虽然看着看着就习惯了,但并不妨碍他心中烦气。

公文主义是必须存在的。

因为大明这个国家机器的运转主要是依靠自上而下的公文。

它几乎耗尽了大明所有的行政资源。

要不然建立大明之后,朱元璋能一心铺在这上面吗?

近些年来奏章越发繁多,各衙门题奏议复殆无虚日,但实际效果甚微。

言官提出某一建议,经过皇帝批准后,通过驿递传到四方。

仿佛言官责任已经尽到,至于建议是否有俾于治理,是无须为此负责的。

朝廷中央各部大臣想要革除某一弊端,皇帝批准后也通过颁发文件,经驿递传到四方。

如此,似乎部院大臣的责任已经尽到,至于弊端是否真的革除,也不用负责。

这种公文旅行,从来不看实际效果。

即使是皇帝颁发的谕旨,再三强调必须著实举行,或者明确交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但最后也得不到落实。

朱元璋就像婆婆一样,无论把话说得多么严厉,甚至嘴都磨出茧子,儿媳妇装聋作哑根本不当回事。

朱元璋每天不停地批阅奏折,地方大吏却视其为具文,根本没人去认真落实。

以至于老朱越来越累,还没达到治理的效果。

毕竟有些官员早就摸透了朱元璋的脾性。

既然天子喜欢批阅奏章,那索性我们就勤快点写奏章。

满足他的癖好。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投。

谁说臣子勤写奏章,就不是给皇帝拍马屁了?

据说许多大臣知道雍正勤政,都会写奏章跟他闲聊。

甚至有臣子不知道要说什么,直接问皇帝最近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