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正好,稍有研究(1 / 4)

();

第506章正好,稍有研究

这种关于技术路线选择的讨论,绝大多数今天才开始了解这个项目情况的研究人员自然不容易插嘴。

只有常浩南原计划一起开会的几个人能够参与讨论。

虽说几位老同志在十几年前一起在沈鸿院士的领导下工作过,但在当年那个模锻压机项目中止之后,这些人都因为各种原因分散到了大江南北几所距离颇远的不同研究机构。

尽管多多少少还都在继续研究重型水压机,不过互相之间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学术层面的交流。

所以实际上,他们现在互相之间对于对方研究内容的了解,并不比初次见面但专门看过资料的常浩南更多。

于是,甚至还没等颜永年想好如何再次开口,就有另一个声音响起:

“板框组合结构机架,我和我的导师前些年也系统性地研究过一段时间。”

说话的是一位来自中南工业大学的年轻教授,韩会明。

他的年纪只有30出头,当然不可能参与过十年前的项目研发。

不过他的导师是当年负责机架力学总体设计的重要专家之一。

趁着韩会明低头喝水的功夫,旁边一直安静听着的张永插了一句:

“如果这样的话,那其它国家是怎么克服这个问题的?”

而破坏性应力测试虽然准确且简单,但完全是大力出奇迹。

他虽然早已经转了行政岗位,但过去也是机械设计科班出身,一些基本概念在脑子里还是有的。

“这方面研究最大的难度在于缺少切实可用的实验方式。”

韩会明赶紧重新把罐头瓶子放下,郑重回答道:

“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基础本来就很薄弱,需要耗费非常多的时间和物力财力,中南工业本来也不是财大气粗的学校,我们课题组在资金分配方面更是没什么话语权,所以……研究进度一直都比较缓慢。”

非破坏性的应力测试方式,常浩南印象里主要有磁测法和衍射法,不过精确度一般,有些情况下甚至无法定量。

老先生现在年纪太大,身体又不好,实在没办法从湘省舟车劳顿到京城开会,又不甘心作为一個局外人干看着华夏自己的重型模锻压机落地。

“板框组合结构面对的都是3万吨以上的巨型水压设备,由于放大效应的存在,我们根本不可能用缩比模型来判断实际设备的受力情况,但如果进行1:1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