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困难与机遇三(13 / 18)

于为什么是屿进,有什么其它关系也不用去揣测了。

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总之,这样的公司结构诞生了,香港畅想负责代理业务,京城畅想负责制造业务。

这样的格局一直持续到了1994年,香港畅想谋求港股上市之前,然后柳纪向的绝世商才又来了。

为了满足上市条件,香港畅想的三家股东要进行一轮增资扩股。

(这也是王振东为什么上赶着齐磊入股新浪的原因,他现在就差这步增资扩股这个条件没满足。)

但是,三家股东之中,【技术转让公司】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不打算继续维持在香港畅想的股权占比,也就不打算增资了。

屿进公司声称没钱,没有能力增资。

而这个时候,【京城畅想】手里却筹集了1270万美元,大概就是1亿RMB,打算注入香港畅想。

问题来了,如果按照当时香港畅想的资产来计算,这一个亿注进去,京城畅想的持股比例将从33.33...%,爆增到90%以上,另外两家就彻底被边缘化了。

于是,柳纪向本着:吃水不忘挖井人,讲义气,以及符合当时国资改革,混合持资的原则,把京城畅想搞来的这1270万美元借了550万给屿进公司。

让屿进拿着京城畅想的钱,去增持香港畅想。

毕竟之前用了人家的准入许可和进口渠道嘛,不能扔下屿进。

最后的股权比例是,“【京城畅想持股】53.3%;【屿进公司】持股43.3%;【技术转让公司】因为没有增资,变成了3.4%。”

再然后,柳奇才更骚的操作来了。

【香港畅想】上市之后,不但没有越来越好,反而跌成渣渣了,代理生意做的一天不如一天。

到了97年,每股跌到只剩0.29港元一股,两毛九....**中的战斗机!

按这个市值,屿进公司持有那43.3%就都卖了,也无法偿还借京城畅想那550万美元的增资资金。

香港畅想这时候就是一个空壳子了。

而与之相反的,【京城畅想】因为电脑业务的蒸蒸日上,已经是国内第一了,赚的盆满钵满。

PC业务也成了畅想最核心的业务,没有之一。

柳纪向一看,这不行啊,香港畅想再不救就凉透了!

于是,柳纪向又来了一波大势所驱、仗义疏财、神来之笔、经天纬地,而且看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