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根本就不能长时间保存,而能够长时间保存的载体,无论是石板还是羊皮卷,都不可能大规模普及开来,因此他们记载的东西极其有限,流传下来的更是屈指可数。
因为记载东西的零散与不成体统,在加上没有历法的标注,这就导致了西方世界的历史极为混乱不清。
在华夏,关公战秦琼是一个笑话,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却时有发生,就算是有人物的记载,但没有年代的标注,所以导致他们无法梳理历史事件的脉络。
华夏老祖宗为了写东西,也是绞尽了脑汁,最后才选出了竹简木牍作为保存文字的载体工具,但竹简的制作工艺极为繁复,上面的字体都是以工具刻出再加烙印,然后再以皮筋串联,这样才形成竹简,也就是成型的文字载体。
孔子看易经,“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说明孔子看书看了好多遍,很上瘾,把链接竹简的皮筋都给翻阅断了的事情,那时候文字的载体就是烙印刻字的竹简。
还有一句形容词,叫做“汗青”,其实说的就是竹简制作工艺的程序之一,后来慢慢演变成了“杀青”,词义已经有了改变。
因为一开始是在竹简上刻字,程序繁琐,极为费力,这就逼迫的古人不得不已最简洁的语句描述出最复杂的信息,因此上古先文,无不是佶屈聱牙,深奥难懂。
古代的书籍为什么那么珍贵?古人借书为什么那么难借?还不是因为这些书难制作么。
后来在竹简上刻字变为用毛笔书写,方才减少了很多工序,上古先文逐渐转化为容易理解的文言文,然后纸张普及后,古白话文才渐渐出现,一直到现代白话文。
可以这么说,华夏文学叙述方式的改变,与文字载体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文字载体没有得到改善,什么白话文运动,那都是扯淡。
可就连华夏这种最早找出合适的文字载体的国家就,依旧有很多典籍难以保存,失散不知道多少经典,有些史书都不怎么齐全,还得后人加以增删修补才行。
而西方当时别说纸了,就连竹简他们也没有,那他们动不动几百万字的史诗巨作到底是怎么记载下来的?
难道当时西方的羊皮一只羊能剥出一百张羊皮?
还是说,他们的羊会蜕皮,一月褪一张?
或者说,是遗传基因中天生就带到脑子里的?
还是说近代有人掌握了穿越时空的本领回到过去特意记载下来的?
这特么极其不合常理,但凡有脑子的人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