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样是建文帝的臣子,一样是宁死不从被杀,凭啥练子宁就独高一筹?
道理很简单,练子宁属于是有想法却不受信任和器重。
若是听他的,奉天靖难根本成功不了,建文丢失皇位的责任他占得很小,就是转投朱棣都不怎么会受人置喙,但他依旧选择了为君尽忠,宁死不屈。
而另外几位呢,却属于是看不清形势,明明颇受皇帝依赖,却害的皇帝丢了江山,平白让那么多人死掉,建文丢失皇位的责任最起码有一多半要怪在他们身上,就他们这能力和罪过,就算他们想投靠,人家朱棣还未必看得上呢。
退一万步说,这三人若真有那个以死报国的觉悟,自己找个地方羞愧**好不好?
又是设法逃跑,美其名曰去外地找人勤王,又是跑到文武大臣面前装忠良贤臣,到底意欲何为?
尤其是方孝孺,要不是名声大,是文坛领袖,连跟朱棣口嗨说‘你就是诛我十族又如何’的资格都没有,一进城怕是就被朱棣让人杀了。
结果呢,事实都摆在眼前了,人家朱棣都要登基了,他反而硬气起来了,拉着十族一起螳臂当车。
方孝孺的九族: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尸体埋了一地。
方孝孺师生一族: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比九族多埋一里。
作为大明忠义伯,正二品高官,朱七牛的想法和那些情绪容易受到鼓噪的普通民众是有区别的,要想得更加复杂和全面。
在他看来,练子宁属实可惜,而黄子澄他们呢,却是罪有应得,可惜的是被他们牵连的九族。
若朱七牛是朱允炆,都不等朱棣来杀,就先下令把这几个家伙给砍了,那样兴许还能挽救一下颓势。
同样是因为看不上这几个家伙的原因,哪怕齐泰颇有文采,治理地方也还可以,看起来为人性格也不错,但朱七牛反复思量后,还是从未在皇帝面前保举过他。x33
甚至皇帝问起齐泰时,朱七牛还曾经直言过,说齐泰做个知府、知县还算称职,若坐上布政使或各部尚书的位置,则必然会错漏百出。
齐泰原是洪武十四年的进士,曾得太上皇赐名,按理说前途无量才对,他到任地方后,数年来治理的也很不错,把县城给重建了一番,带动周边百姓致富。
皇帝本对他有些器重,想招入京城做个正六品主事,再培养个十来年,或可为侍郎,听朱七牛这样说,当即打消了念头,只将齐泰升迁为了河南某小州的从六品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