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1章 哭穷(2 / 3)

扬明 柯久 1215 字 11个月前

朝廷大计,岂可让爱卿荡尽家财"

未等将话说完,朱由校便是扭头朝着一旁的司礼监秉笔吩咐道:"大伴,给工部去个信,让他们即刻拿一个关于军校的章程出来,驻地就设在京师西侧的京营附近。"

关于"忠烈祠"及"军校",朱由校已是在心中筹措多年,自是不会受外界因素影响。

莫说此等消息传播出去之后,那些与国同休的勋贵均会纷纷解囊,就算一切花费均由朱由校一人承担,他也会将此事落实到底。

作为自"后世"而来的穿越者,他对于这个时代的忠臣良将尚且做不到了如指掌,遑论后世的帝王?

而效仿后世所营建的"军校"便能够最大程度的规避地方将校拥兵自重的风险,同时稳固皇权。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的帝王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手段来保证皇权的威严,诸如秦皇汉武这等雄主,自是能够凭借个人魅力贯彻皇权;类似宋太祖赵匡胤这等得国不正的帝王则是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来稳固皇权。x33

此番办法虽是将军权尽数收归中枢,却也为日后的"弱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从辽东经略熊廷弼领兵踏平赫图阿拉,逼得皇太极不得不败亡漠北之后,朱由校便终日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稳固皇权。

昔年太祖于南京建国称帝时,曾设立五军都督府,借此与文官分庭抗礼,以至于国朝曾一度出现‘‘武贵文轻’’的局面。

但是随着‘‘大明战神’’于草原上留学归来之后,其父祖为其留下的大好局面便是瞬间改写,最为重要的军权也被兵部收入囊中。

自此之后,大明天子再也无法像国朝初年那般随意的调动兵马,反倒是处处被文官扼住喉咙,甚至出现了‘‘明武宗’’朱厚照这等亲自领兵上阵的马上皇帝落了一个壮年落水而亡的迷案。

无论是为了自身的安危,亦或者重振皇权,改革现有制度都是势在必得之事。

半年之前,朱由校便是曾派恭顺候前往陕北整饬军镇,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不尽人意。

思来想去,朱由校还是决定于京中设立‘‘军校’’,培养大明的‘‘未来’’。

‘‘陛下,’’错愕了少许,户部尚书毕自严方才反应了过来,小心翼翼的说道:‘‘年关将近,是不是有些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