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考功(3 / 5)

晚唐浮生 孤独麦客 611 字 10个月前

也是一条路子。

即便科举,他们的优势也很大。

萧氏这一次就有一个人中进士,一个人中了农科。天地良心,萧蘧没打过招呼,也没法打招呼,人家是靠自己本事考中的。

几百上千口人的大家族,总会有几个聪慧的,倾尽全力培养,如果运气好,就考上了。

“太子到哪里了?”赵光逢突然问道。

萧蘧微微一笑,道:“在南京巡视,听闻去了司农寺的衙署。他们在江中小岛上培育瓜果,太子很感兴趣。”

赵光逢拱了拱手。

聪明人说话,点到即止。说这么多,已经够了。

“放官的农科学子,着考功司员外郎慎重评判。”赵光逢对前来接名单中书省令史说道。

“遵命。”令史稍稍等了一会,见萧蘧没有说什么,便离开了。

考功司是吏部的一个下属机构。

每年年中,诸州别驾或长史先召集辖区内官员,当众宣读每个人前一年的功过,议其优劣,评定等级。

当众宣读之时,如果有异议,可当场提出,然后“众议”。

考评共分九等,评定结束后,刺史审核无误,由朝集使带至京城,递交给门下省。

以上是外官。

在京朝官的功过评定同理,由各衙署主官负责,提交门下省。

门下省再转发吏部考功司。

考功司郎中最终确定在京朝官的功过等级,员外郎负责诸道州外官功过的评判。

天子指定“京官位望高者二人”——一般是宰相——检校、复核这两位的评判。

又有给事中一人,监督京官的考评、审核过程;中书舍人一位,监督外官的考评、审核过程,并记录在案。

制度是严密的,有人评判,有人审核,有人监督,还留有文字记录。但在实际操作中,宰相的意见是最重要的。

赵光逢让考功司“慎重”,说得比较隐晦,其实就是让他们别故意使坏。

圣人的态度,无人不知。

进士扎堆的吏部,可别乱来,若事情做得难看了,政事堂的宰相们也要受牵连,故稍稍提醒一下。

萧蘧见没什么事了,打算起身离去。

赵光逢连忙拦住,道:“亚隆河谷之事,萧侍郎怎么看?”

“还能怎么看?”说起这事,萧蘧有点想笑,但他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因此一脸肃然道:“圣意册封延孙为忠勇亚隆王,吐蕃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