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中华民族的瑰宝(2 / 3)

夫指引的方向,来到了大石头下,这一看他激动的叫了起来。

这就是仅在史料中记载的,传说中的我国最古老的石刻——禹王碑。

何致赶紧拓下碑文,经过长沙时,刻碑于岳麓山峰。

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禹王碑,不是那块在衡山之中发现的珍品禹王碑。

在文物保护界,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

而真的禹王碑也从那以后无处寻找,成了千古之谜。

陈文哲看向眼前的禹王碑,如果那块真品不成千古之谜,是不是他这里的这块也不会出现?

只见这块禹王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9行,共77字。

碑高1.7米,宽1.4米。

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苍古难辨。

传说此碑碑文记述和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是一块功德碑。

大禹子继父志治水,“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的美谈,流传至今。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人们认为这就是夏朝的文字,早于商周金文。

>

这种文字到战国末年,逐渐消亡。

秦汉文字改革后,绝大多数文人无法识读。

加上内容是南楚方言,又多通假,更难辨认。

然后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一直试图去解读这“天书”。

比如着名历史学家、甲骨文专家郭老,钻研3年,也仅只识得3字。

真品禹王碑,除了南宋当年那一位文人看过,其他人都没见过。

现在我们能见的是后来凋刻的,现在陈文哲也只能是根据那份碑刻,来鉴定这块禹王碑。

既然已经说是禹王碑,那么大小、字体,应该都没问题。

碑文9行,每行9字,77字,这些都对,最后末有寸楷书“右帝禹制”。

字体为蝌蚪文,即鸟虫书篆。

这是一种奇特的古篆文,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

就是因为这么奇特,才有人认为,这很可能是夏文。

可惜,发现的这种文字,实在是太少,也没有相关遗址来左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