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2 / 4)

p>

此碗比较奇特,一是大,口径有25.3公分;

二是器型特殊,胎比一般的碗厚,有1公分左右,平底,应该叫钵;

三是,釉中的蓝色浓澹不均匀。

该碗内施白釉,外施蓝釉,内底非常的脏。

在那个年代,大家对宣德洒蓝釉还没有研究,只是在雍正时期的《南窑笔记》中,称洒蓝釉为“吹青”,并认为是清初新制。

所以,文物商店就当成乾隆的瓷器,用80元收购了老太太的这个碗。

这笔钱在当时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老太太拿着钱高高兴兴地走了。

这一点跟那件霁蓝釉云龙纹梅瓶的遭遇,倒是十分相似。

只不过这一件卖的价格更高一点,达到了八十块,相对十八,增加了四五倍。

这也不知道是宝物的主人,幸运还是不幸运。

收到了这只碗,当时的工作人员,将碗放进水里清洗起来。

当碗内底的污垢被清洗掉时,竟然显露出六个字“大明宣德年制”。

>

从器型、材质到工艺,专家们一致认定,这是一件烧制于明朝宣德年间景镇的瓷器。

而它最珍贵的地方,想不到竟是被那位老太太误认为是缺陷的地方。

这种缺陷,就是这件瓷器所特有的一种被称为洒蓝釉的工艺。

洒蓝釉的来历,也十分清晰。

“洒蓝釉”首创于明宣德景镇。

因釉面犹如洒落的蓝水滴,故称“洒蓝”;

又因透出的白釉地斑像雪花飘洒在蓝色的水面,故而又称“雪花蓝”。

关于洒蓝釉的诞生,竟然和宣德皇帝的一道“任性”的圣旨有关。

宣德皇帝即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代皇帝。

这位皇帝在繁忙的政务之余,抵挡不住玩乐之心。

他酷爱斗蟋蟀,每年都要地方官员进贡上等蟋蟀供他玩耍。

也因此,让景镇御窑厂烧制了大量蟋蟀罐。

除了养鸟逗虫,宣德皇帝还迷上了掷色子的游戏。

正是这一嗜好,成就了洒蓝釉这一瓷器品种。

为了满足这一游戏需要,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