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埋藏久远,极限修复(2 / 3)

实验品,来尝试一些没有完全安全保证的方法。

此面铜镜的修复,就要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其破碎情况,及残片的现状,制订出了尊重客观事实。

这样才能保证文物,在绝对安全的修复方案之下,修复成功。

文物在修复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表体污迹的清洁。

这面铜镜在残存的51块残片中,绝大多数都布满了土锈。

而且铜质损毁、矿化现象严重,表面布满了较深龟裂纹。

如果在处理时使用方法不当,残片就有再次断裂的危险。

所以,在处理时要格外小心。

清理时,首先以脱脂棉蘸95%乙醇,对土锈部位进行不间断浸湿。

待松动后,再以手术刀轻轻的将它剔去,最后再用湿棉球轻拭干净。

以此方法对每一块残片处理,处理中还要仔细观察每块残片是否感染了粉状锈。

粉状锈被称为青铜器的“绝症“,它是青铜器中氯化物,在一定的湿度环境下,不停产生腐蚀后的产物。

被它感染后的青铜器,腐蚀部位会不断的扩大和深入,直至整个器物穿孔、腐烂,最后酥解。

其在青铜器表面,呈淡绿色疏松膨胀的粉未。

仔细观察后,幸未发现此镜有任何感染迹象,接而可进行下一步的修复。

对残片的清洁与检测后,就要把它初步的拼对起来。

根据断口处的吻合性,及铜镜表面的纹饰,经在操做平台上仔细对接后,竟发现其中有六块残片不属此镜。

而这六块残片,又拼出了另外一面铜镜的四分之一外廓。

再经细心核对确认后,将这六块残片分出另做处理。

而经确认后的此镜剩余的45块残片拼对后,它的初步特征也就显现出来。

镜体残失约三分之一,作圆形,圆钮,圆钮座。

座外围一周四“山“字纹饰,“山“字内外间饰20枚料珠,其中4枚料珠镶有金箔。

掌握了它的初步形状后,就要把它的外貌仔细绘图。

绘图的比例为1:1,这样可以根据残存纹饰,来正确推断出缺块处纹饰,并可确认每一块残片的准确位置。

依此,就可以对它进行接合。

镜的接合,一般使用两种方法。

一种为焊接法,即我们现在通常所使用的焊锡来焊接;

另一种为胶粘法,就是以胶粘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