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蚌书,人们虔诚地捧着蚌壳交给识字的士人,士人拿着蚌壳念道,“本月望日,血月不祥。”
众人面面相觑,作为乡野之人,说月食可能还有人不解其意,而“血月”这个词却自带意象,人人能懂。
皎洁明月染为血色,何其不祥,众人奔走相告,嘱咐亲朋好友事事小心。
到了望日那一夜,湖阳城中的百姓等在庭院中,等到月上中天,圆月果然逐渐变为血色。
天穹上天色如青琉璃,红月远望而去着实诡异,令人心生不祥。
连某些不信鬼神的官吏也心思动摇,果真有月食,难道真的是河伯显灵?
经此以后,“湖阳县为河伯庇佑”这一说法深入人心,人人争相祭祀河伯,甚至城中屯守的士卒早起操练时都要同拜河神。
屯兵到新野的曹洪听到细作传来的消息,捧腹不已,好不容易止住笑,正容道,“时机至矣。”
“是也,图穷而匕现,正是此时。”荀忻拱手笑了笑,他故弄玄虚刻了那么多蚌壳,是时候收网,不知道效果如何。
“河伯第三道诏,元衡欲如何写?”曹洪好奇问道。
“德不配位,天谴旱螟。”玄袍青年缓声道,谶纬之语不能说得太明白,只希望湖阳吏民能意会到一二。
当然就算一时没人领会到,城中的细作也会充分为之解释。
“螟”即为蝗虫,时人最怕的无疑是灾荒,旱灾导致蝗灾,随之而来便是饥荒。这是与所有人息息相关的生死之事,没人能置身事外。
“德不配位,天谴旱螟?”士人的神色由虔诚转为忧惧,到底是谁德不配位,乃至引发天谴?
蚌书的准确性早已被验证,城中人对此深信不疑,“天人感应”思想更是潜移默化成为当世共识。他们所思考的问题只剩下一个——是谁引发天谴?
南阳郡天高皇帝远,没多少人往汉帝身上联想。既然灾祸应在湖阳,问题来了,湖阳城中最高权力者是谁?
刘表作为州牧,大兴教化,称得上仁政爱民,人们怀疑的眼光从其身上掠过。
众人的目光被引向邓济,难道是邓将军?
此前多少年,河伯从未示警,而邓济屯兵湖阳后河伯频繁显灵。
城中的舆论被无形的一双手所控制,人性中自私愚昧的一面,如水浅而礁石露,逐渐显露出来。
邓济渐渐发现,身边人看他的目光隐隐不对,他虽然听过城中愈演愈烈的河伯预警,但却从未往自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