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1 章 再论凉州(2 / 4)

不清了。

车帘被掀开,里头那人一身灰布袍,朴素得不像是中二千石的朝官。“荀君?”贾文和客气有余而显疏离。

“工官新造雕版,刊印五经,造册精美颇可观……”几名侍从接收到主公的眼神,自觉奉上一套书本。

“望贾公不弃。”

贾诩眉头微皱,刊印?石碑、玉石之上能刻字、拓印,竟有人想到直接篆刻整本书的文字?

造版麻烦,但一旦投入使用,想来顷刻间便能装订出一本典籍,效率远胜笔头抄写。

倒是取巧之道。

他最终抵不过好奇,接过一本翻开书页。

这是一本《诗经》,排字如竹简一般从右到左,中间以墨线竖隔。正文以八分隶书写就,左右纷飞,一波三折,笔迹端正而沉稳厚重。

翻看数页,没有一处错字。

手上的分量极轻,这本书竟只有寸许的厚度。《诗三百》如果抄写在简牍上,少说也有二十卷,二十卷竹牍携带不易,只好装进箱箧中。这还仅仅是一经,若是五经都要带着,那么必须要以车马驮载。

自几年前起,冀州、豫州先后兴起左伯纸,纸张的轻薄是竹简无可比拟的。人们慢慢习惯于用纸来写信,也渐渐尝试以纸张抄书。

然而雕版刊印之术一出,从此后,读书不再是难事。

贾诩翻书的手顿住,他已能预见到这轻如鸿毛的一本书所酝酿的惊世之变。

只要造版完成,几天之内能印千百册,典籍不再被世族垄断,不再是士族世代珍藏绝不肯外泄的奢侈品。

但荀元衡……此人同样出生世族,何必自损世家?

贾诩心思百转,也只在数息之间,他珍而重之地收起荀忻赠与他的那几本书,坐着拱手道,“荀君可愿登车同行?”

“固所愿耳。”荀忻躬身再揖,偏头吩咐两句侍从,攀着车轼上了贾诩的牛车。

“君数日前曾问我凉州之事。”

“荀忻洗耳恭听。”

“君为熹平年间生人?”ωωw.

荀忻回道,“生于熹平二年。”

熹平二年出生,到今年建安三年,按虚岁来说荀忻二十六岁。

“年少俊彦。”贾诩看着眼前人乌鬓玉容,仿佛弱冠郎君的一张脸,“凉州之事却当从延熹二年说起。”

延熹二年,是三十九年前,那时莫说荀忻,便是荀彧也还没出世。

“延熹二年,段颎接替第五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