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非我本愿。”
“袁绍与曹公相持于官渡,左右郡县又纷纷背叛。”
“若不调送绵绢,外人必以为我观望形势,以期见风使舵,有所企图。”
这是他不足为外人道的苦衷。
几日前袁绍派使者任命他为征南将军,李通直接杀了使者,把征南将军的印绶快马送到了曹操手上,以示决心。
荆州牧刘表暗中招降,同样被他拒绝。
既然决心忠于曹氏,忠于朝廷,又怎能给人留下“墙头草”的口实?
赵俨蹙眉沉默,“诚然如君所虑。”
“然则理应权衡轻重。”他征询道,“不妨稍缓征调,俨愿为君解忧释患。”
“善。”李通拱手揖道,“有劳伯然周旋。”
许都,尚书台。
尚书左丞怀抱一摞木牍,“诸郡公文,还需令君亲阅。”放下公文,他回到自己书案后继续批阅文书。如今是多事之秋,曹司空不在,朝野上下,四州之事,全靠尚书六曹这几十人轮轴转,忙忙碌碌维持运转。
荀彧展开一卷木牍,是郎陵长赵俨赵伯然的来书。
“今阳安郡当送绵绢,道路艰阻,百姓困穷……”
大意是,阳安郡本该输送绵绢到许都了,但是一则道路艰阻,容易被抢;二则百姓很穷,加上邻城都叛变了,搞不好会闹成叛乱;第三是阳安郡的人忠厚老实,没有变节,这是好事理应得到嘉奖。希望国家抚慰,把所征收的绵绢再还给百姓。
荀彧思虑片刻,动笔回书,“辄白曹公,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1]。”他回复会禀报曹公,又决定把绵绢发还百姓。
继续批复公文,其中大多是太守、属吏们禀报叛乱之事。
乱生于内,豫州诸郡只是其中一角。
他作为尚书令镇守后方,就连他也收到了袁绍的书信,可见许都看似平静的水面下亦暗潮汹涌。
在一众诉苦、报乱的公文中,来自徐州广陵郡的来书颇为出人意料。
广陵太守陈元龙上书,孙策无故遣兵围攻广陵,已被他所击退。只是广陵兵少,恐敌寇卷土重来而寡不敌众,请朝廷增援兵卒。
广陵是徐州的东南屏障,位置重要,于是荀彧写给曹操的书信中再添上一件事。
快到黄昏之时,一名年轻的尚书令史来送纸墨,犹豫许久没走,“令君。”
他紧张得不知如何开口,只觉脑中一片空白,但对上荀令看过来的温和而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