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3 章 当道鸣冤(2 / 6)

相通矣。”

陈恪所说的姻亲,原来是他的姑母?

那陈恪岂不是他的表兄?

但看荀仲豫与陈恪对面不识,相逢如同陌路,怎么也不像是表兄弟。

“家母待我如亲子,不想猝然而逝,倏忽二十余年矣。”陈恪感慨一声,沉默下来。

原来他姑姑是此人继母,难怪。

荀忻抬眼对上陈师谨的视线,微微颔首,“节哀。”

话题在荀仲豫的带偏之下,逐渐歪向了学术交流,陈恪才学不差,在他大兄面前尚且能侃侃而谈。M.

跟随来凑数的小辈们耐不住枯燥,小声交流着对各士族的了解。荀忻则将注意力转移到往来的客人身上,这些人显然把吊丧当作是社交机会,言笑、作揖,长袖善舞之辈抓紧时间结交名士。

“不知元衡治何经典?”却见陈恪脸上的笑容带着亲近之意,拱手问道。

“忻学识浅薄,二位当面,岂敢班门弄斧?”紧跟着,“治《易》。”

陈恪脸上的笑意一滞。

荀家那几名少年郎面面相觑,他们元衡阿父的谦虚过于敷衍,太不讲究套路。

“憾矣。在下惭愧,《易》之艰深未曾……”陈恪正说着突然顿住,仿佛看见了什么人,站起身望着某一处,“大人,恪在此。”

“莫非是陈公?”荀悦随之起身向走来的老人作揖,“颍阴荀悦。”

“荀忻。”荀元衡也拱手道。

老人须发斑白,面上遍生着褐斑,面容温和,身量很高,年老稍微佝偻的情况下仍比路人高一些。

“家君年老力衰,恪失礼,先告辞了。”陈恪唤他父亲,“大人,帷车停在门外。”

“荀家子,好。”陈父被儿子搀扶着,缓缓转身,又回头看荀忻,“颇似叔慈。”

“叔慈”是荀忻父亲荀靖的字,对子称呼其父表字,其实有些无礼。

荀忻只道这位是原主姑父,拱手应了。

只听陈父又说了个“好”字,转回头,步履缓慢地走了。

陈恪父子走了,他们留下来的人一切应酬才刚刚开始。

荀仲豫在人群中找到了早年的友人,是一群方领宽袍的儒生,人人长须飘飘,恨不得每句话都得引经据典。

叹一口气,荀忻默默坐到侄子们那一侧。看这群人白发不胜簪的模样,皓首穷经,擅长治《易》的人定然也有,要靠《易》来堵嘴估计行不通。M.

远离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