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为了拿下建安城,我花了足足三十万贯,谁来赔偿(1 / 3)

留在营州城里,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来自高句丽的消息。

但相应的,从长安传过来的消息,就要慢上很多了。

足足四千里,这种的距离,把信鸽累死也飞不完。

只有靠驿吏,快马传送。

大唐虽然有六百里加急和八百里加急,但那只能用来传递军情,而且,还必须是极其重要的军情。

平常的时候,就连李二都无法动用。

因此,长安城里的《致知》,都已经刊印到第三期了,柳白才得到消息。

周刊?

柳白感到十分新鲜。

他有些期待,翻开第一页后,编委会上都有什么人的名字。ωωw.

人才不管放在哪,都会发光发亮啊...

看着那些熟悉的名字,柳白不禁感叹。

主编的位置上,赫然写着马周的名字!

往下,副主编是上官仪和来济。

李义府、李恪、李延寿...

他曾经记录在小本上的名字,有一大半都出现在编委会的名单之中!

不得不说,有些人天生就拥有旁人难以企及的眼光。

这种刊物,是柳白一直想做,却没顾得上做的。

在他的眼中,创办这种大众读物的价值,远远比所谓的著书立传,强上太多了!

开书院的目的是什么?

无非就是开启民智,让书院有更多的支持者,柳家才能有更多的拥趸。

可悲的是,如今大唐的识字率,低得令人发指。

一千个老百姓中,都不一定能找到一个识字的。

读过几本书,能写写文章的,就更少了!

这就导致,能够明辨是非的百姓寥寥无几。

他们更愿意喜欢道听途说。

谁家的宝库失窃了,谁家的小妾偷人了,才是最令人喜闻乐见的话题。

让书院的成果,变得更加亲民,才是王道。

看着《致知》编委会发来的求救信,柳白哑然失笑。

都是人才,出的主意却都是一根筋...

他摇了摇头,叫人拿来笔墨纸砚,开始写回信。写完的时候,正好李承乾跑过来。

把这封信送去长安!

李承乾把信收好,嘿嘿坏笑着道:柳大哥,你猜猜这几天高句丽发生了什么事!

柳白淡淡的说道:乙支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