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 大号的都栽在柳白手上了,还用在意小号的?(1 / 3)

柳白找人送过来杯果汁。

一边喝果汁,一边监督李泰干活,一边看着奏折。

想不到,李泰还挺有见地。

只是跟倭国人接触了一次,就看出他们有一肚子的狼子野心。

他们觊觎中原文化,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

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一个落后的种族而言,文化是他们崛起的根本。

在对于倭国人的态度上,李二和前隋的杨广很像。

他们认为,向番邦异族传播中原文化,是天大的功德!

后世被称之为遣唐使的群体,便由此而来。

当然,这个群体并不限于倭国。

诸如吐蕃、安南等,和大唐接壤的国家,都会派遣使者,来学习中原文化。

不同的是方法和人数。

吐蕃就比较聪明。

人家不打着学知识的旗号过来,而是借助迎娶大唐公主的名头。

既然公主要嫁到吐蕃去了,中原的文化,乃至一应先进的器具,就要当嫁妆!

倭国的办法更加直接。

用银子换!

一个遣唐使,可以换来同等体积的银子!

实际上,柳白知道这么做的危害,也不能阻止。

所以,他很清楚,李泰这道折子呈上去之后,只会石沉大海。

世家大族已经对李二,构不成任何威胁了。

他的目光,也不仅仅局限在大唐境内。

天可汗这个称号,他做梦都想得到!

万国来朝的场景,不知多少次出现在他的梦里。

既然要万国来朝,不能总是只有西域那几个,比村都大不了几寸的小国家吧?

换言之,诸国遣唐使来中原学习,是大势所趋。

势不可挡!

青雀儿,你见过治理水患的吗?

李泰一愣,直起腰板,想了想。

他不知道柳白为何忽然要问这种问题。

我看过一些书籍,倒是了解几种治理水患的办法...

柳白点了点头,道:最合适的办法是哪一种?

当然是疏导!

早在几千年前,大禹就知道,堵不如疏的道理。

一味的往河口堆麻袋,起不到任何效果。

李泰说完,眼睛一亮,道:我明白了,柳大哥你的意思是,在对待倭国的政策上,堵不如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