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0章 这跟天上往下掉银子,没有任何区别(1 / 3)

戴胄和唐俭本想将文会的时间,定在过年后。

可很多大儒,以及朝中的大臣们都想参加,他们都回老家过年去了,肯定是赶不回来的。

迫于压力,戴胄和唐俭将时间推迟到了二月份。

但等到大年初八的时候,大多数人赶回了长安。

他们迫不及待的想参加文会,又迫使戴胄和唐俭将时间推迟一些。

每一次时间的改动,戴胄和唐俭,就要重新给参加文会的人,送一遍请帖。

最差都是名镇一方的人,请帖当然要自己手写。

如陆德明,若是给他一张由胥吏代笔的请帖,估计会被人扔出来...

同样,像这样的大儒,更要亲自上门去邀请!

年后的这一段时间,着实把戴胄和唐俭累得不轻。

当然,总有人比他们两个更累。

那就是...高向玄理!

对于倭国,这场文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向玄理真正想要的,可不是观看一场文学盛会。

而是想借此机会,和大唐的儒门名家,多多接触一二,并且寻找机会,让倭国的遣唐使,拜入他们门下学习。

若是能够求得几位大儒,亲自去倭国教化百姓,那自是最妙不过的。ωωw.

这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儒家最讲究教化,大唐百姓的文化普及程度虽然不高,但需要看情况。

事实上,学问人之间的派系,跟帮派是差不多的。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譬如王勣是河东龙门人,世居于洛阳。

如果有人想要在这两个地方,开庐授课,教化子弟,必须要先经过王勣的同意。

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砸场子...

地盘化的严重情况,让各方大儒空有学问,却找不到合适的底子。

而倭国,恰恰是一片‘净土’!

儒家所追求的功业,就是把无知变有知。

这也是他们,历来反对战争的原因。

总有人觉得,通过教化,可以把中原的‘王道’,传遍全世界。

并且,间接的将战争,消弭于无形之中。

从这个角度看,倭国对他们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高向玄理在前隋的时候,就住在大唐。

这一点,他太清楚不过了。

一直到文会的日子,最终确定之前,高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