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2章 黑袍进谶屠清河(1 / 3)

>

北魏,首都,平城。

这座在后世被称为大同的要塞,在汉朝时是雁门郡东部都尉尉治所在,万里长城从北边的山岭之上逶迤而过,而一座方圆数十里,拥有三重城墙的巨大城市,则是座落在长城脚下,横跨着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文明,和南方中原的农耕文明,可不正是北魏这个新入中原的游牧强国最现实的写照吗?

西晋末年时期,北方大乱,刘琨居并州求救于当时的代王拓跋猗卢,拓跋猗卢率兵南下救刘琨,并在平城建南都,留守兵马以作长期之用,从此平城从一个汉晋时的小小县城,变成了代国的南部都城,无论是地位还是城池的建设,都大大加强了。

拓跋珪举族入主中原之后,考虑到河北人情未附,生产破坏,不足以支持几十万人口的大城市作为国都,尤其是无法持续供应十几万骑兵常年所需的草料。于是拓跋珪迁都于平城,一方面表示自己的大魏是中原政权,而不是那种抢了一把就退回草原的游牧汗国,另一方面,也是对各部首领作出妥协。

平城的城内可以由担任魏国各级官员将领的部落首领们居住,而他们的部落,则可以放在城北的漠南草原之上,划定区域分部游牧,这样骑兵可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又不用占据中原的农耕资源,这种奇特的**方式,也成为北魏平城时代的开始,为北魏初入中原时在草原和中原之间的选择,提供了一种绝妙的平衡。

平城城北的如浑水,城西的武川水,被十余万民夫所挖的河渠所引,灌入城中,使得首都大道的两侧沟中,都有潺潺流水,而城中的皇宫乃至达官贵人的家中宅院里,也有无数的游鱼在来回嬉戏。在大道水沟的两边,种满了柳树,丝杨,风儿轻吹,杨柳叶飞扬,让这城中充满了一股自然清新的味道,以掩盖城中随处可见的牛羊身上的膻骚之气。

平城的最外一圈,乃是周长三十四里的外廓,二十多万汉人和胡人平民,居住于此,从高处俯视,可以发现汉人的中原式屋舍,与胡人的帐蓬区泾渭分明,分居城区的左右两边,几条大道,纵贯东西南北,恰到好处地把城中的汉人胡人居住区隔开,而两边的声音,也是半是汉话,半是胡语。大概只有城门内的几个大集市,才是胡汉混杂。

外廓之内,是周回二十里的京城,在这里居住的,多是魏国的官员或者是商人了,可谓非富即贵,与城外的那些还住帐蓬的普通胡人百姓不同,这里的胡人高官显贵们,也都住上了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