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马失前蹄(下)(2 / 4)

但还是面临巨大困难——钢材。

缺乏可靠的钢材,所制作出的线膛枪,几乎是一次**,二十发就能把膛线磨平。

任何花里胡哨的技术,归根到底,还是基础科学的延伸。

比如材料学,应用力学,化学等等,大名翰林院两年前成立了材料所,但探索还是相当缓慢。

而这样以密集队形互相对射的战斗方式,最为考验的,便是士卒的勇气和纪律,尤其是纪律,必须要让士兵害怕逃跑所造成的惩罚,胜过害怕死亡,他们才能无惧对面泼来的弹雨。

过去,明军虽然也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毕竟,在此之前,明军还从未遇到过可以在火力输出上与自己相当的对手。

所以都是单方面的射击,并未经受过真正残酷的挑战。

有时候,胜仗打多了,尤其是实力悬殊的胜仗打多了,并不是一件好事。

“我不想死,我不想死!”

前进中,队列里一名清军士卒亲眼目睹身侧战友的脑浆、血液溅了自己一脸后,再也经受不住,丢下武器往后逃窜。

“锃!”

血液飚溅而过,身后军官直接冲过来就是一刀,还将其首级砍下。

事实上不仅仅是清军,如果是明军陆军师方阵里发生同样的事情,明军军官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近代化,从来不是温情脉脉的。

两百年后,英军击败虎门、广州清军时,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比起清军有多先进,燧发枪的射击速度与威力,比起火绳枪并没有强太多。

而是因为组织度和纪律。

这种纪律是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提到的,“虽畎亩之夫,十万之众一鼓而就列者,人见其教成之易,而知其功出于编伍者,鲜矣。”

“砰砰砰”

距离在此起彼伏的射击声和升腾的硝烟中,不断缩紧,直到双方都能朦胧看到对方的脸庞。

同样的黄色面孔,同样都是十六到二十多岁的年纪,同样都是这个民族最具行动力的青年人。

面对彼此的,却是正在装配刺刀的火铳。

正如朱由榔北伐前对瞿式耜等人说的那样,为什么这么着急北伐?

“自天启、崇祯以来,数十年乱世,这个民族,已经不能再流更多血了,能在这一代解决的事情,绝不留给下一代。”

“杀鞑子!”

“杀贼!”

同样制式的刺刀**,互相拼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