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选贤才,开内阁(3 / 4)

“朕见过凌晨三点皇宫”之类的话,决定将内阁推行出来,代行丞相权,自己握着最终的决策权便可。

内监宣读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承运以来,驭批国事,颇感万事繁杂,精力无法兼顾。唯恐差池之间,贻误国民,无颜于太祖。幸赖众卿家辅佐,朝纲整肃,万民归心。”

“朕及冠之年,政务经验不足,当以贤臣为师,齐心公治乾坤。朕素闻户部尚书郁新、吏部尚书张紞,翰林侍讲解缙,皆为大才,有治国之能,特敕郁、张、解三人为大学士,内阁阁臣,参政机要。”

“改文华殿为内阁院,中枢六部、十三省一应奏事,皆由通政司递送内阁,内阁阁臣审阅批注,报送御前。朕加印之后,发至通政司,传至中枢六部、十三省。”

古代宰相,存在着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

而内阁制度,便是将议政权分给内阁,将行政权分给六部,皇上自己掌控最终的决策权。

内阁抛出,众官员震惊不已,面面相觑,一时之间有些麻木。

朱元璋废掉了丞相,但新皇上,这是一口气弄了三个丞相啊。虽无宰辅之名,却行宰辅之事。

百官议论纷纷,而户部尚书郁新、吏部尚书张紞,翰林侍讲解缙三人更是激动不已,尤其是解缙,回家七年,这刚回京师,便被委以重任,可见深得皇上信任。

三人出班上前,山呼万岁。

朱允炆再次下旨:“命兵部侍郎齐泰为吏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户部尚书,方孝孺为翰林学士,监察内阁。”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连忙跪恩。

朱允炆没有按照历史走,历史上,齐泰成为了兵部尚书,黄子澄成为了太常卿,拥有参军国事之权,而方孝孺更几乎成为了丞相。

这三人,成为了朱允炆的核心智囊团,最终,朱棣打入了南京!

从现在起,历史要被改写。

齐泰还是别管军事了,以他的能力,还是管管人事吧。

黄子澄虽然没多少本事,户部交给他,只要善用人才,还是没问题的。

至于方孝孺,一个处处以“周礼”为尊的家伙,帮着自己看着内阁,也免得郁新、张紞与解缙放肆。

内阁推出之后,朱允炆便终于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大局与军事改革上。在朱允炆看来,为国君者,不应该事必躬亲,而应该适当放权,把控大局。

尤其是现在,朱棣依旧是朱允炆最大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