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七章 牙行--冯成(3 / 4)

?”

冯成见买卖敲定,心情放松之下也没在意,直说:“这事可与我们牙行没干系,水商涨了价,咱也得过日子不是。”

“好端端的,这水商怎么还涨起价了?”

朱允炆继续问。

冯成摇头,只说句:“不太清楚,怕与内商涨价有关……”

朱允炆无语,再这样刨下去,是不是就与边商有关了?

冯成有些无奈,皱眉说:“其实,在我看来,这与水商、内商、边商都没多少关系。”

“哦?”

朱允炆有些奇怪,价涨了,和他们没关系?

冯成点了点头,解释了句:“我也说不准,但总听到有盐商议论这开中制累人。”

夏元吉黑了脸,呵斥:“开中制已运作多年,从无有问题,如何能说此制累人?”

开中制不是明朝的发明创造,宋代的时候就有了,朱元璋认为这一套方法很是不错,朝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向边关运输粮食,保障了军需,商人凭借着仓钞到盐使司或商人汇聚之地,转手卖掉仓钞大赚一笔,期间内商、水商也能大赚一笔,大家都有利可寻,洪武年间的盐价也稳定在八文至十文,从来没有猛增过。

朱元璋不像宋代,虽然也征收盐税,每年也可以得两百来万两,占当时国库收入近一半(一半指的是总收入的银子,没折算粮食),但大明的盐价普遍偏低,比如宋代盐价通常是每斤五十至七十文。

纵向对比下大明,就知道朱元璋多爱护子民了。

别以为盐价升一点点影响不大,宋代的诸多财富,就是靠盐税支撑起来的,这毕竟是必需品。许多王朝一遇到困难,就会调整盐税,百试百灵,来钱快的很。

元末的私盐贩子张士诚为啥家大业大,还不收百姓税,人家卖盐的,谁看得起那点粮食税?随便扣出来点钱,买的粮食都吃不完。

盐价高低,直接影响着民生。

唐时一家五口“三日食盐一斤(与其杂质有关)”,一斤盐按三十文计,一个月按十斤计,仅仅是一个月的花销就是三百文。三百文啊,唐代百姓一天可赚不了宋代每日百文的工钱。

再看明代,“大口岁食盐十二斤,小口半之。”

按照一家夫妇三个孩子的五口之家开算,一家每年需要买盐六十斤,若以每斤十文来计,一年花费六百文,一个月花费五十文,寻常百姓家的收入来看,大致是一日半至两日的工钱。若涨至每斤十八文,那一年就需要花费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