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七章 西北军情至(3 / 4)

,无需再进入南京国子监修习,同时鼓励监生“历练”。

这个政策的编制,是杨士奇提出来的,在杨士奇看来,大明需要吸取唐朝时期的历史教训,即读书人增多,当官的太多,朝廷无法安置的问题。

唐代各类使臣的问题,如劝农使、转运使,就是读书人太多,朝廷安排不了的结果之一。

读书人的道路不能太死,朝廷需要鼓励与支持地方办学,侧重使用杂学来引导监生走向官途之外的道路,如医师、匠人、通事、商人等等。

朱允炆知道杨士奇说的是长远的事,至少是未来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之后的事,但未来的事,不能交给未来办,政策需要有前瞻性。

虽然一场寒灾给大明带来了不少创伤,但当春风吹来时,冻裂的手会逐渐愈合。大明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百姓们也有着自己的坚强。

无论是苦难的还是欢喜的,日子总要过下去,没有人真的会一直沉落在过去里不可自拔。

当冰雪消融,大地回暖时,一封军情急报送到了京师。

武英殿。

朱棣、徐辉祖、铁铉、刘儁、何福等一脸严肃。

解缙站在前面,宣读:“据可靠情报,帖木儿帝国正在快速动员兵力,民工征调数量甚至超出百万之巨,有战争同时移民之可能。亦力把里的沙米查干判断,帖木儿极有可能会在今年夏秋发起战争。宋晟判断,帖木儿应在夏日进攻亦力把里。杨荣判断,帖木儿定会选择夏日进攻亦力把里……”

“西北局势有变,万望朝廷速作决断,不可拖延过甚,以免影响军务,危西北而天下惊,臣等速报,乞盼回音……”

朱允炆背负双手,审视着屏风上挂着的西域图,转身对朱棣等人说:“帖木儿按捺不住,已经准备出手了,你们有何看法,宋晟、杨荣的判断是否可信?”

朱棣上前,看着舆图西北方向,严肃地说:“皇上,臣以为宋晟、杨荣的判断应是可信。帖木儿身经百战,懂得趋利避害,夏日是他进攻最好的时机,一旦拖至冬日,以西域之高山崎路,瀚海狂沙,将会折损兵力过甚。作为统帅,不会选择在冬日进军。”

徐辉祖赞同朱棣的看法,说道:“帖木儿东征的决心与意志是不会改变的,他所能选择的,只是时间。夏日对他来说是最合适的,既然帖木儿帝国全力动员战争力量,想必在今年夏日便会东征,我们应该早作准备。”

铁铉沉吟着看着舆图,听着朱棣与徐辉祖等人的分析,最终站了出来,表示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