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八章 临松薤谷,儒士出山(二)(3 / 5)

儿将倾尽全国之力,意吞大明。”

“什么?”郭三省震惊不已,连忙追问:“消息可真?”

陈征可以理解自己先生的不安,他是真的不希望世间再有战乱之事,可有些话,还是要说:“应该为真,听说建文皇帝已派遣燕王朱棣率十万京军赶往嘉峪关,此时应该过了关山,正朝着河西走廊而来。”

郭三省连忙拆开两封信。

颜宝与冉忠在信中说起了世间变化,说起了中原大定,建文大兴文教,社学遍设诸地,说起了国子监新学,同时在信的最后,请求郭三省放下执念,离开临松薤谷,带弟子出山,参与到文教盛世之中。

郭三省抬起头,凝视着眼前的临松薤谷,这里,不止是一座山谷,更是一座丰碑!

烟云岁月,战火燃烧。

西晋王朝,八王之乱,国已破败。五胡乱华,中原文明薪火几乎被灭,史书记载:“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

长安没了,洛阳没了,中原没了……

那是多黑暗的岁月!

为了活下去,为了传承,为薪火,为了族群存亡,无数人不得不选择南迁与西迁。而在西迁的家族中,就有郭家一脉,为首之人,名为郭荷。

郭荷西迁,最终选择停留在这临松薤谷,此人明究群籍,特善史书,河西子弟纷纷慕名而来,而他的弟子郭瑀更是佼佼者,郭荷去后,郭瑀依旧秉持郭荷的理念,教书育人,传播儒家文化,其弟子兼女婿刘昞更是成为了当时的河西士林领袖。

北魏时期,临松薤谷燃烧的儒家灯火,如同诺亚方舟,为北魏政权的汉化、官制、儒家学院的兴办、文化的薪火传承贡献了极大的力量。

郭三省清楚,河西走廊里走出的学者、儒士,成为了中原儒家文化薪火再燃的中坚力量,而在这些中坚力量中,许多人都出自临松薤谷!

德冠前世,蔚为儒宗的刘昞就沉睡在这里,他没有返回自己的故乡敦煌,而是永远沉睡在了这里。

郭三省的祖上是郭荷一脉,洪武年间的腥风血雨让他选择了隐居于此,专心学问。可儒家最高的行为准则,最高的境界,是治国平天下,儒家的传统是“学而优则仕”。

每一个学问人的深处,都隐藏着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都想努力参与到风云之中,努力留下自己存在过的证据,著书立说也好,投身仕途也好,皆是如此。

郭三省起身,目光忧虑地看着远处的祁连山,沉声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