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舍人黄淮的远见(3 / 4)

无妨。”

黄淮瞥了一眼屏风上的山川舆图,然后说:“瓦剌与鞑靼本是一家,共主草原,因元廷崩溃,内部混乱,大汗被杀,这才分裂为西部瓦剌、东部鞑靼。鞑靼也好,瓦剌也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野心,那就是一统草原。”wap.bΙQμGètν.net

“现如今瓦剌势本就强过鞑靼,朝臣依旧进言支持瓦剌,以加大对鞑靼的征讨,其后果很可能是鞑靼式微,一蹶不振,最终瓦剌控制草原。草原一家之后,定会南下,于我朝大不利。微臣以为,当放下威虏城之事,不过于弱化鞑靼,不给予瓦剌过多支持,让鞑靼牵制瓦剌,两虎相斗,方能两败俱伤。”

朱允炆思索着。

显然,兵部希望借瓦剌先收拾鞑靼,最后朝廷出手,解决瓦剌,实现对草原的控制,采取的是小鱼吃虾米,大鱼吃小鱼的策略。

而黄淮的建议,则是鹬蚌相争,放任瓦剌与鞑靼斗来斗去,最终大明充当渔翁一窝端。

兵部的策略可能见效更快,但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让瓦剌坐大,反而对最后决战带来困难。黄淮的策略见效更慢,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看到同时削弱的鞑靼与瓦剌,好处是两个冤家都不强,大明收拾一个之后,还可以轻松收拾另一个。

黄淮见朱允炆不言语,加了一句:“未迁都,不宜远征。”

朱允炆深深看着黄淮,重重点头。

自建文五年确定迁都事宜,开始营造新都,至今已过去四年,虽有运河、海运之便利,各种物料运输便利,然新都营造千头万绪,工程浩繁,规制严苛,标准极高,想要完工,尚需要五六年之久。

若大明选择支持瓦剌,武装瓦剌,壮大瓦剌,那鞑靼很可能支撑不了三年。但三年时间,大明的主力依旧在南方,一旦远征,耗费必大。

成本高点,以大明的财政、国力,并非不可承受。

可问题是,三年时间,京军中战马数量尚不足以形成对草原势力的全面压制,一旦深入草原,瓦剌与鞑靼跑了,明军主力很可能追不上,远征无功,若追击的军士过少,又会被反杀,损兵折将。

收拾草原,关键在战马。

按照朱棣、铁铉、杨荣、徐辉祖等人的想法,要彻底降服草原,消灭瓦剌与鞑靼,实现对草原的真正控制,至少需要十万精骑。

鞑靼与瓦剌已经吃过捕鱼儿海的亏了,也吃过宁王、朱棣的亏,他们现在的巡哨已经放到三百里之外了,想要效仿蓝玉,遇到一个风沙天,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