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利国利民(1 / 3)

洛阳宫。

唐寅召见了从长安过来的主要文武大臣。ωωw.

主要商讨有两件事。

第一件是涉及到北方军政,需要调拨更多的钱粮到北方,方便胡崇明在北方镇压李靖和李绩两路人马。

第二件事,就是唐寅当政后非常重视的科举问题。

大唐的科举,主要承袭隋朝,对于中下阶层进入到朝廷,是很有助益的。

会带来社会的安定。

对唐寅来说,他现在需要的是更多的人才,从门阀士族中选拔,已不符合他的利益,非要从民间来选拔不可。

“礼部已经在安排科举事宜,如果题目按之前儒家四书五经的套路来出的话,可能会选出一些老学究。”

“本王要的是真正能治国的良材,所以这次的科举,到殿试时,会由我亲自来出题。”

唐寅要把科举掌握在自己手里。

其实科举方面,最重要为他安排的人,是上官樱。

只是上官樱很多时候都只能在暗地进行,她是女人,而不容于男权的时代。

房玄龄问道:“那不知需要中书省做什么?”

房玄龄重新为中书令。

高士廉为左仆射,相权被一分为三,另外一个有相权的人,仍旧是魏征。

这三人可说是目前大唐权力最高的三个大臣。

也只是在决策层,实际落到管理层上的,兵部尚书徐孝德以及负责军政体系的人,权力都比他们更大。

连唐寅都不得不佩服,房玄龄在治国方面,的确是很有一套,难怪历史上能被李二赏识十几年,也为中书令十几年。

“中书省主要还是把更多的政策告知到地方,让地方上选拔更多人才到京城。”

“因为这次的科举,是上来就以京试的方式来进行,可能来人会比较多,我会专门建立一个衙门来选拔其中的人,看谁有资格参与到会试中。”

“至于殿试的人才,则需要从会试中选拔。”

其实在大唐,科举的内容主要还是为士绅阶层所掌控。

科举选**的人才,也不过是门阀士族人才的补充,并不作为主要的力量。

这跟明清以后,当官基本都是科举选拔不同,读书人在大唐科举中的参与度还是不高。

房玄龄好像明白了唐寅的意思,问道:“那就是说,以后的科举要分级来选拔,一层层从民间选拔到京城?”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