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憋屈的使者们,改革进行时(3 / 3)

此言一出,

下面所有人都沸腾了起来。

“太好了!我们读书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不过就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百姓们欢迎鼓舞;士族门阀们人人苦起了脸色。

刚才前面的两项内容都是针对经济上面的改革,后面是直接对准选官制度。

汉朝的选官制度就是察举制。

察举就是推荐。

普通的百姓一辈子都是面向黄土背朝天,连大字都不认识一个。

但是那些门阀士族们就不一样了,他们有着专门私塾老师传授知识,还有族内人员传授技巧。

这察举制就是专门为士族设置的,看那“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就知道这有多可怕。

袁术、袁绍成为汉末前期最强大的诸侯,靠着就是“察举制”的余荫。

我们都知道“王佐之才”是指荀彧。

但实际上,他还指王允。

王允出生于太原王氏世家。

汉末“八顾”之首的名士郭林宗评价王允为:“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这就又点像是花花轿子人人抬,你吹捧我、我吹捧你。

荀彧获得“王佐之才”的评价,与自身出生颍川荀氏也有很大的关系。

这察举制度一直在士族上层流通,随着时间发展,最后演变为了一个个门阀世家。

到魏晋时期到达了顶峰,那时候的选官制度更为夸张的:九品中正制。

核心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即,魏晋时期将人划分为九等。

人一出生就已经是已经是确定了你以后能够做什么。

上上等的自然是当官,做公卿。

下下等的自然是大字不识得一个,只能卖力耕田了。

那时候别想着想要突破阶层,被牢牢地绑住。

一直到数百年之后,隋唐时期开始科举制度才逐渐地将这个锁链给打破。

如今糜竺一上来就将这样一个重要的内容宣布出来,作为食利者的士族又怎么能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