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章、舰载机(2 / 6)

在54年的全苏建筑工作者会议上,刚刚上台的玉米大叔要求着手进行大规模住宅建设,并要求建筑师开发一种可迅速复制的建筑模板,使其成为“全世界的典范”。

很快,一场住宅设计竞赛就在全苏联展开了。

很快全新设计的设计的K-7楼型简易楼问世了。

为了控制成本,K-7楼型建筑形体为简易的火柴盒方盒子,没有多余的装饰;高度控制在五层(苏联建筑规范要求5层以上的住宅需安装电梯),不设**通道,不安装电梯。

于慈父时期的筒子楼不同。

玉米大叔的K-7楼型也成为玉米大叔楼,每户都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

共有三种户型,分别为30平方米的一居室、43平方米的两居室,以及54平方米的三居室,其中厨房大约6平米,卫生间4平米,室内净高2.6米。

其建筑模式简单,装配部件从流水线上生产后,直接运到工地用起重设备组装,由于都是标准件拼接,施工几乎不需要图纸,所以建造效率十分惊人,一栋楼一般两周即可完工。

有时候为了赶生产指标,甚至会动用空军直升机来支援建设,比如当时在列宁格勒就曾创下了5天完工的记录。

此外,由于同一社区中的住宅基本都用同一套图纸,各栋楼的规格一致,就像复制粘贴出来的一样。

为了使连绵不绝的火柴盒大楼不致太过压抑,还在楼栋之间装点上了绿地、人造山丘和池塘。

很快这种多快好省的玉米大叔楼被复制到了毛熊的各个角落,???..Com

虽然玉米大叔的住宅政策也遭到了不少反对,其中有不少建筑师的反对,因为这是一种“不需要建筑师”,只靠标准图集就能迅速“繁殖”的住宅,建筑师们也大都不屑于接触这一类型的项目。

但不可否认的是,玉米大叔楼解决了住房紧缺问题,大量普通市民从地下室、工棚、危房和过度拥挤的合住房中乔迁了新居。

截止到1964年,毛熊有5400万人住进了玉米大叔楼,占据整个毛熊人的四分之一,除去住在农村的人,榆木大叔楼基本完成了有房住的需求。

因为是免费发放,这对于不管是还在恢复生机的欧洲还是大洋彼岸的美国,甚至还处于建设的内地,当时都还没有大规模普及这种公寓